Back to top

在地故事:台南菁寮村 - 陳俞廷

「粒粒皆辛苦」雖然一直都知道,可是很多事,真的唯有親自去體驗,才會了解當中的滋味。還記得要下田時,認真的對阿媽說:「阿媽你有什麼辛苦的地方,就交給我們吧!既然我們來了,就讓我們來替你幫忙。」

 

但當跟著阿公、阿媽下田去,才知道「飯可以亂吃、承諾不可以亂許諾。」腳才沒走幾步就深陷到泥土當中、無法自拔,感覺自己好像是踩到沼澤中,明明看阿嬤下田走,是如此的輕鬆、健步如飛,阿公在一旁看了超著急的、一直對我們說:「緊回來!」。他告訴我在田裡,行走時要快速而堅定的走下去,腳才不會陷落,也不會傷害到稻子。

 

堅定的步伐,這樣的精神就好像阿公、阿嬤數十年如一日的照顧著他們的稻子,不管颳風還是下雨,都像照顧孩子般細心的呵護他們──透過對稻子照顧,將愛投注在上面,然後將收成的稻米寄給長期生活在高雄的子女、親人,這就是身為父母對孩子一輩子的思念與愛,全都寄託在這稻米上。

 

一離開稻田,阿公立刻叫我把腳放進灌溉排水的水溝洗腳,剛開始我是抗拒的,因為我不知道水溝裡的水是否有很多化學農藥的成份,阿公似乎也看出我的不安,告訴我:「這是從水庫剛排下來的水,很乾淨!」慢慢的我把腳放下去,從剛開始的猶豫不決,到後來根本就在水溝裡玩起水來。這樣的場景,也讓阿公憶起自己的孫子,曾在回鄉時也像我一樣玩得不亦樂乎。講到自己的孫子時,可以看到阿公眼中流露出一絲溫暖但又帶有淡淡的哀愁。

 

因為距離這段回憶,已經是好久以前的事,卻彷彿近在眼前,讓阿公觸景傷情。當下自己特別有感受!在阿公古早味的家中,擺著一臺跟他們家格格不入的電腦,表面上雖然是阿公為了響應牧師的要求來學習電腦,讓自己跟的上時代。背後卻藏著一個老人,對孫子無盡的思念與渴望親密,在鄉村的他們,因為沒有工作機會往往無法留住年輕人,即使偶爾攜家帶眷回來,也因為家中沒有電腦,而無法讓子孫久留。就像牧師曾經對我們說:「現在的田野風光,或許對你們而言是有趣、特別的,但等到新鮮感一過,若沒有手機、電腦,難到不會覺得無聊嗎?」

 

所有思緒、感慨,就在阿嬤從田園中的某一角,抬起她的頭大聲喊叫時,才發現阿嬤已經連續彎腰低頭毫不間斷的維持幾十分鐘,讓才彎腰一下就已經快站不起來了的我感到十分慚愧。才值青壯年就已經體力不濟,更何況是年近八旬的老人家。很佩服阿嬤、阿公踏實、吃苦的臺灣人精神。

 

這是我的Home阿公與Home阿嬤,雖然只有短短相處半個月的時間,阿公阿嬤卻讓我重溫祖孫之樂的溫暖!永遠不會忘記,阿嬤告訴我們:「來到這邊,就把我們當成你的”係大人”,你們就像我們的孫子,把這裡當成自己的家!」阿嬤永遠是這麼的熱情、溫暖,用笑瞇瞇的臉看著我們;而阿公雖然少了手臂,但卻有一顆堅毅不拔的心,雖然剛開始害怕給阿公騎摩托車載,但阿公卻以成穩的步調,帶我分享他每日生活的所見,一起去巡邏他所有的稻田,我們也當阿公的小幫手把攀爬在竹竿上的絲瓜剪下來,替午餐加菜。

 

我想從阿公、阿嬤的身上,可以感受出早期父母那種──雖然不擅長表達自己對子女的愛,但是默默在子女後面守護,開起門等著他們累了回家,回到那些年幸福的時光!還有,他倆老對人永遠是這麼的敞開心胸,讓沒有血緣關係的我們備受呵護。

 

「誰說愛一定要有血緣關係,即使沒有關係,同樣也可以去關心、照顧他,這才是真正的愛」。阿公、阿嬤將我們視為自己的孫女,他們也成為我們離開菁寮後的牽掛,也是思念。謝謝你們,我在菁寮永遠的家人!

作者小檔案

陳俞廷
輔仁大學

我是陳俞廷,就讀輔仁大學社會系及輔修教育學程。個性有點像長不大孩子,很喜歡與孩子們一起相處、陪著他們一起成長,當他們的大姊姊;也很喜歡攝影──想把瞬間變成永恆,捕捉別人看不見的視角。相信「助人為快樂之本」的我,從來沒想過能將自己的所愛與信念結合在一起,發揮1+1大於1的力量,透過媒介的號招讓更多人加入,成為另一種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