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屏東楓林教會 - 張品雯
來到楓林,我們第一個見到的人就是薛牧師,在這15天中,照顧我們生活起居的也是薛牧師師母,在這個與自然為伴的生活環境中,我們顯得脆弱與不堪一擊,但反觀部落裡的居民,每個人都自適且和諧的與自然共存,我們於是開始學習他們的態度與生活。
豪爽且不掩飾的話語是部落的特點,每個人的笑聲都有共鳴,楓林儼然是一個從不缺乏生活小確幸的地方,每一個角落都能看見屬於他們的樂趣,然而小小的幸福卻彌補不了不斷擴張的缺憾,在部落中,有些家庭因為有過多的孩子而造成經濟上的負擔,加上父母親的收入不穩定,孩子們為勢所逼而開始有了不良的行為,漸漸地他們身上的氛圍開始與其他的孩子形成了對比,造成隔閡,這一小部分的孩子開始染上惡習,觀念也逐漸走偏,卻沒有人能夠拉他們一把,小小的年紀卻看不見為來,這是一個資源人力匱乏的部落,加上孩子的家庭本身的困境,形成了一個沒有底線的問題,看在旁人眼中,是無限的心疼,但我卻無能為力,因為被放棄而放棄自己的孩子,什麼時候才能再次找到自己?
楓林除了原有的排灣除原住民成員之外,近幾年也增加了一些外籍配偶成員,阿紅姐是我與韻如來到這裡之後認識的朋友,他來自越南,結婚之前對楓林一無所知,而這樣的文化差異,還有語言溝通的障礙,造成婆媳間嚴重的問題,孩子們也在其中遭受到波及與影響,這樣的家庭並非個案,隨著外籍配偶的增加,這樣的問題也逐漸擴大,但目前似乎沒有出現能夠為此問題排解的成員或團體,外力無法介入,而家庭的價值變得較為特殊,原民與外籍配偶組成的家庭,是台灣極少關注的部分,因此沒有針對此族群的管道或團體來關懷或協助,希望未來能夠讓社會看見他們,發展屬於他們獨特的文化與價值。
小小的村落中,人情味總是特別的濃厚,由於部落中有些居民有飲酒的習慣,在一天夜裡,一位居民因喝醉而摔倒,救護車前來救護時,許多的居民都尾隨救護車前來關心,也有人探出頭來觀看,到了隔天,消息就傳遍了,這就是小村莊的可愛與溫暖吧。因為蹲點的社區是以教會為中心,因此每週都會有禮拜,其中特別的是每個禮拜五都會有一次家庭禮拜,由每個家庭輪流舉辦,主人總會熱情的招待大家,所有的人就像家人一樣,沒有距離也不分身分背景的聚在一起,而我也在這裡體驗了人生中第一顆小米粽,特別的氣味就跟這裡的人一樣,很大塊的肉,就像是直接又豪爽的性格,把最好的分享給大家。
我們離開時,除了影像還帶走了滿滿的回憶與祝福,師母與牧師送了我們原住民圖騰的錢包與附上勉勵及祝福的珍貴小卡,房東也給了我們親手書寫的春聯,太多太多的故事不斷地正在產生,來不及記錄下來的只能存放在心中,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楓林最美的風景是你們。
作者小檔案
我是來自東海大學中文系二年級的張品雯,這是我第一次參加中華電信基金會的「蹲點‧台灣」活動。曾參與過數位課輔、偏鄉教育、救護志工等的活動,對於兒童、教育等議題相當有興趣也有熱情。身為一個大學生,我不希望生活中只剩下念書和玩樂,我渴望能與不斷進步運轉的社會接軌,在殘酷的現實中,我們必須不斷地多方面學習才能抓住時間的脈絡,因此,參與此次活動,是為了能讓自己更貼近現實,學習到更廣泛的議題,跳脫自己的舒適圈,在不斷的衝擊中成長,才能為社會付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