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彰化路上教會 - 劉喜豪

晨間「台語訓練班」

從小紮實的家庭教育,外公外婆的撫養讓我練就了一口流利客家話,自小參與過無數次語文競賽,靠著客家母語獲得大大小小的戰績,骨子裡也是近乎百分百的客家人。雖高中三年在南部念書,多少會受到「台語的浸染」,在踏進路上社區、接觸長輩前,我總有自信能正確無誤地複製別人說過的台語,不只發音相同,就連音質都可以模仿得唯妙唯肖,開口也大多能讓人聽懂明白,便習慣這樣出現在自己耳裡的台語。

 

倒是頭一次參加晨間讀經,翻開滿是羅馬拼音的「台語版聖經」,隨著教會長老奶奶、牧師及傳道士的引導,一字一句用台語發聲。用台語唱聖詩、念聖經,一切不如我想像中簡單,這時我才深刻感受到自己語言上的無助。我不得不承認自己模仿台語的能力有限,尤其是聖經上又特別多人名、地名等專屬名詞,儘管發出了自以為正確的聲音,面對的還是一張張困惑的臉,但我仍努力認真地讀誦,反覆記憶教會長老所重述的聲音,生怕下一秒無法開口發出聽到的相同聲音。

 

相對於客語,台語的確複雜許多。台灣閩南語的音節結構,和客家語、華語同樣具有五個成分,分為聲母、韻母和聲調三大部份,然韻母又分為韻頭、韻腹和韻尾三個成分,但組合內容包羅萬象,時常讓我咿咿啊啊,舌頭嘴巴找不到相對位置。

 

參加晨間的「台語訓練班」,其實會不會講台語都不是個問題,每當我嘴巴張開卻無法發出聲音、搭配著滑稽的肢體語言時,總有教會長老奶奶會殷切熱心地解救我,也常逗得牧師和奶奶們笑不攏嘴。在讀經班裡,並不會因為「語言不通」而劃出一條無形界線,反倒是因為我逗趣地摹仿台語發音,築起彼此間互動的橋梁,也讓讀經班頓時活絡起來,受人取笑注視,反倒是另外一種拉近人與人距離的學問。

IMG_9752.jpg

被遺忘的不是老屋,是夢想

其實每個人心裡頭都有夢想,那個你放在心裡想了又想的夢想,它是有可能實現的。可能它很渺小,或者很偉大,或許你害怕被嘲笑而一直深埋在心中。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雖然會碰上無數個失敗、打擊,甚至你會開始質疑自己到底能不能完成,但困難終將成為過往。今天,我們走進傳道士諾哥的夢想,陪他一起做夢,拯救的不是一棟被荒廢二十餘載的老屋,而是一個被遺忘多時的夢想。

 

這棟老房子剛開始建造的時候,存在著人們賦予它的期待,但是經過時間的淬煉之後,牆面開始斑駁、裂縫逐漸蔓延,連自然萬物也放肆地漸進侵佔。

 

我們開始修補一棟名為夢想的老屋。從補土、上漆、防漏等細節,到床組的組裝、電燈的架設及門窗的安裝等,處處皆由志工著手,雖沒有工匠等級的技巧,但每一個動作都蘊含著源源不絕的活力,注入老屋的每一寸肌膚,使它逐漸重獲新生,仿彿都能感受到它的呼吸,一吸一吐之間都充斥著生命力。最困難工程莫過於牆面補土,牆面經歷長時間雨水滴漏侵蝕,早以變得坑坑洞洞、殘破不堪,得用補土填補、填實每一個坑洞、每一條裂縫,再用刮刀輕柔地將其抹平,每一吋牆面都必須抹得像地平線一般平整,這樣接下來用砂紙打磨就可以省下許多功夫,最後用白漆粉刷後就會變得如雷射拋光過一樣白皙透亮。

 

曾有人說為何不募一筆經費來整修老屋或拆掉重建,就不需要投入這麼多志工和時間來修補?因為諾哥認為,一棟不被看好的老房子,就好像這裡的人是不被看好的,認為沒有出息的人才會留在這個地方,就如同這棟老房子,因此他想要藉由這棟老屋改造後的新面貌,讓路上社區看見,只要願意注入他們的生命力、敢勇於作夢,一切都有可能產生改變。

 

消蝕的只是老屋的外表,消蝕的一磚一瓦卻讓內心的夢變得越來越精緻、偉大,那是諾哥的夢,也是無數個志工的夢,那個夢不會隨時間被噬食,而是會連綿不斷地的接棒下去,因為我們都期待,這棟老屋以一個嶄新的面貌迎接世人。

 

上帝愛我也愛他,愛世人

志工們的生活起居都由路上基督教會接待,當然我也不免俗地融入環境,飯前做謝飯禱告、開車做行前禱告及少契的團康活動,甚至是參加周末的禮拜活動。拿香拜拜成長的我剛開始顯得有點彆扭,吃飯時常常忘記一起禱告而惹得自己尷尬地放下筷子。久而久之,逐漸習慣了處處與基督教相融的生活模式,諾哥說,儘管某些事情做不對冒犯了,我相信上帝也不會太過責怪你的,因為他愛眾人,祂肯定會給你改過自新的機會。

 

路上基督長老教會在地深耕數十個年頭,肩負起「社區褓姆」的角色,負責當地孩童的伴讀班、老人的送餐及探訪、晨間讀經班等大大小小的活動,並非刻版印象中以「宣揚基督教信仰」為主的教會。

路上教會比鄰著代天府,兩者相距不過一條巷子的距離,這樣的畫面看似衝突,實際上並不如此,不曾為了信仰不同而發生爭執,反倒是彼此的好鄰居,因為不管是東方信仰,還是西方信仰,都是希望這個世界能越來越美好、完善,它們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盡全然相同罷了。

 

雖教會在社區努力付出多年,但當地仍以傳統的佛道教為主,伴讀班的孩童及送餐探訪的長輩們也大多沒信仰基督教,我曾問過牧師:「這樣不是很奇怪嗎?教會服務的對象大多都不是基督教徒。」牧師笑笑地這樣回答,神愛世人,所以上帝所創造的一切,我們都相信是需要一起生活、一起參與的,接納這些孩子、志工來到教會,在這裡一起生活就如同經歷一個愛的團契。

 

台語版主禱文裡有提到「在地裡親像在天裡」,這是基督教的信仰裡面一個最高的境界,就是希望我們活著的這個世界,因為有上帝的愛,在地上如同在天上、在天堂一樣。在我眼裡,我雖不是上帝的孩子,但我相信上帝仍會不吝嗇地摸摸我的頭,並用某種形式讓我明白,祂也會愛我。

11943365_898481333520822_2035196119_n.jpg

後記:白紙完美彩繪

說不難過,的確是騙人的。帶著滿滿滿的回憶離開、回家,在火車行駛中,輪軸帶動發出轟隆轟隆的聲響與震動,往往能造成一種隱蔽的催眠效果。闔上雙眼,我沒有立刻進入夢鄉,反倒是腦海中不斷地重播這兩周的生活,從毫無準備地充滿期待到不捨難過地背上行囊,社區的爺爺奶奶、教會的頑童屁孩和老屋的油漆補土,一點一滴地反覆咀嚼,味道是如此的清晰可見。

 

我相信我會再回來,我是這麼對自己說的。開始琢磨拍攝的影片、記錄的文字和按下的快門,一切都是這麼真實存在。大學最後的三個禮拜暑假,花兩個禮拜在路上社區當志工,很多人問我值不值得,我總笑笑地回答,應該是想像不到的另一種體驗吧!

 

台灣蹲點,我蹲得夠低,才跳得夠高,是因為路上社區的一切,讓我完整了自己。

作者小檔案

劉喜豪
國防大學政戰學院

劉喜豪,就讀於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新聞系,接受軍校教育已邁入第七年,個性活潑開朗帶點天真無邪,是一位土生土長的客家子弟,當然也講了一口流利的客家話。參與蹲點台灣是「奉獻」精神的實際力行,用心去關懷、發現各個角落的他或她,生命需要發光發熱,正如燭火照亮你我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