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花蓮魯巴斯部落 - 黃姵薰

「親愛的讓我們彼此相愛,因愛從神來……」稚氣的歌聲從教會裡傳出,每個孩子都張大嘴巴拼盡全力的唱著,這是在魯巴斯教會每個禮拜日都能看到的景像,也是待在這裡時,五天的主日學營隊都能看見的畫面。信仰對這個部落來說是一種精神上極大的寄託與支持。

 

基督教傳入原住民部落可回溯到荷蘭時期,不過到了清朝初期,由於清朝不讓傳教士進入中國境內基督教也逐漸銷聲匿跡,一直到西元1945-1975間,原住民大量的信了基督信仰。根據統計,近51萬的原住民人口中,70%以上是信奉基督的信仰。社經結構改變,是原住民改教其一主因。日治時期到國民初期,原住民受到極大的打壓及經濟上的困境,此時教會開始在部落發放物資,也同時以實際行動關懷原住民生活情況,積極地往深山跑,引領部落面臨現代化的困境,並給予很大的協助,基督教文化就這樣在原住民部落扎了根,裡頭當然也包含了魯巴斯部落

 

來到這裡的的一天,我們拜訪了一位長老,第一印象是有著親切的面孔,誠懇的語氣,總是掛著笑容的臉孔。初到長老家時,柔和的燈光,溫馨的氣氛,感覺得出來是個溫暖的小家庭。就在談天說地間,「ㄌㄧㄤ─ㄌㄧㄤ─ㄌㄧㄤ」的電話聲響起,是一通來自英國的電話,原來是長老的女兒,談起這個女兒,他臉上有著滿滿的笑容,「咳…咳…咳」一聲聲咳嗽聲響起,這時我才注意到客廳內擺了一張床,床上有位年邁的婦女,那是長老的母親,因為行動不便需要有人隨時在旁邊照顧。詢問下意外得知,長老一家是從鳳林山一帶遷移過來,其他家人也因為鳳林山的輻射問題而飽受疾病所苦,而長老做為家庭的經濟支柱,一肩扛起了所有責任。看著如此好客的長老,我實在難以把眼前人與這段過去做連結,牧師說,「其實教會能做的只有陪伴,但這個心靈的支撐,卻能陪伴一個人度過難關」,我想或許是因為有了信仰的支撐,才讓他在貧瘠的環境卻能擁有富足的心靈吧!

 

星期三晚上是小組的聚會分享,聚會地點在一位長老的家。還沒入屋,就聽到裡面傳來聖歌優雅的旋律,屋內氣氛莊嚴卻不緊張,在大家分享完聖經內容後,便彼此關心對方的生活。笑聲充滿著這個空間,或許這樣的聚會也讓部落人們的感情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更加親近。

 

星期六晚上七點半,是教會青年的團契時間,青年們虔誠的低著頭禱告著。今天的主題是獻詩分享,在柔和的吉他聲中,一位長年在國外實習的青年輕聲的開口道,「我想大家都記得我曾在國外生了一場大病,在送醫過程中都以為自己會就這麼走了,順利康復出院後,在路上看到十字架竟然落淚了。教會就是我們的家,只要虔誠的禱告,上帝會幫助我們度過難關。」那種感覺就很像在他鄉遇故人的感覺,對他們來說看到十字架就是看到家。教會凝聚了這個部落的情感,信仰讓這裡的人們度過生命中的坎坷。

 

兩個禮拜的時間,我在這個部落看見了人們對信仰的執著,這就是他們的日常,即使我不是當地人,也能感受到他們那顆虔誠的心。信仰的意義在於安定人心,魯巴斯教會把這個精神牢記了,並在部落扮演了一個很好的角色,它凝聚了部落的情感,讓教會不只是個聚會場所,更是個家。

作者小檔案

黃姵薰
暨南國際大學

我是來自熱情港都─高雄的黃姵薰,現在就讀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跟我居住的城市一樣有著熱情和開朗的個性,笑容是我面對生活的方式。對我來說,沒有無用的學習,人生中每個時刻得到的知識都會有派上用場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