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雲林華山華南社區 - 倪子涵
計畫起源
透過行政院水保局的計畫,加上近年來農村青年返鄉此項議題大作,自民國100年起辦理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至104年累計吸引超過99所大專院校,2,567人報名參加,學生以自身創意或所學專長,進入農村社區體驗及協助農村公共事務,學習與農村社區居民互動共識,促進農村活化再生。
而自民國101年起,針對通過農村再生計畫之農村社區,辦理「農村再生青年回鄉築夢計畫」,提供青年人回到農村工作的機會,協助農村社區改善農村社區之生產、生活及生態空間,誘發從農留農意願,至105年3月底累計輔導443個農村社區,1,501人次青年返鄉。
決定回家的路
劉蓁,原本在大台中地區從事企劃美編工作,後來因轉換生涯跑道,也因為身體開始出現病灶,選擇回家調養身體,在家鄉準備重新出發。剛好看見水保局正在辦理農村再生青年回鄉計畫,於是選擇投入計畫,透過工作讓生活回歸正軌,因而踏上了返青之路。
曾經她一直思考,返鄉青年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並不是農家二代,也不是回來接手家中事業的劉蓁,其實會很直接的回答:「我就是逃避那些不堪的事情才回來的!」家人過世的打擊、另一半的背叛,讓她決定放棄一切,回到家中重新整理情緒,卻也因此踏入了返鄉青年的工作領域,讓生命有了更多發光發熱的機會。
一路走來,社區給你的是?
社區給了劉蓁很大的力量。加上社區理事長非常的熱心,願意投入社區事務,再加上華南國小對社區事務的高度參與,讓劉蓁在這裡得到無比大的包容,更在自己最不堪的2015年有了一個強大的後盾——華南社區。
社區得到的不只是因為返鄉青年的洄游而再生,同時也給了返鄉青年莫大的鼓勵,讓像劉蓁這樣願意鼓起勇氣轉換生活跑道的人,得到力量,重拾勇敢去面對生活,就像社區一樣簡單而樸實,溫暖而善良。
讓生活的踏實感從社區開始,使得劉蓁的生活步調能夠重新安排,這都是社區給劉蓁的動力。我們常常覺得社區就只是一個個體,但身在其中的人能夠得到的回應則是大到我們常常無法想像;對於返鄉青年來說,社區是他們工作的場域,更是得到生活力量的地方。華南社區對劉蓁來說,不只是一個工作,而是得到最大溫暖的家。
希望自己能為社區做什麼
華南社區最珍貴的就是他的樸實跟寧靜,跟梅山街上不同。不要讓過多的資源跟人潮進入而破壞,是劉蓁最初也是持續的夢想。透過社區設計方案,老中青三代的交流能夠讓大家對於社區的認同感更深、更明確,讓大家都願意一再回流在此,對華南的認識不要再只是偏鄉,而是能夠深深切切地感受到這塊土地給予我們的感動。
作者小檔案
1997年生於台北,現就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三年級。
參加到蹲點台灣是一個意外,但這個意外讓我有了一個不一樣的暑假,更多審視自己的機會,才讓自己變得無所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