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彰化路上教會 - 李冠鳳

  「阿嬤!有人置厝嗎?」,在門外的一句問話,隨之,年邁的腳步聲一踏一踏,「喀拉!」門一點一點打開,先探出的是花白的髮絲,再來是阿嬤天使般的微笑,揮揮佈滿歲月的手,招呼道:「唉唷!阿觀,哩來呀唷!」這是彰化路上教會「老人關懷送餐」服務,親切溫暖的場景,每週三、週四都會不斷地重複上演。

 

  彰化路上教會送餐服務已行之有年,六、七年前,教會的初衷是希望能夠關懷社區長輩,但如果只是單純的關懷訪視的話,恐怕會耽誤到長輩們煮飯、吃飯的時間,所以便帶著一個便當一同前往訪視。

 

  「送餐」不只是為了陪長輩聊天而已,還要從談話的過程中詢問近期的活動情形、身體狀況,訪視時也會仔細觀察長輩們的居家環境是否有改變、生活習慣等等。另外,也有更深一層的安全考量,因為長輩們在生活時可能會因為年紀漸長,身體機能逐漸退化,進而導致一些危險。

 

  前幾年即有發生一例,在關懷訪視的前一天,阿嬤因突發性的輕微中風摔倒在地,無法起身,就這樣在地上躺了一整晚,隔天,送餐的志工便發現阿嬤家的窗戶沒關、鞋子也還在,卻如何叫喚都沒有回應,這才驚覺阿嬤發生危險了!因此,透過一個便當的溫度,一個敲門的聲音,關心長輩的生理狀況、心理狀況、生活品質。

 

  教會服務長輩的標準並無像政府獨居老人送餐還有經濟上的限制,只要六十五歲以上長期獨居,或是兩位都是六十五歲以上同住,但有一方失能,另一方成了高齡照顧者,或是雙方都失能,則皆為教會的服務對象,為的就是希望能夠服務到更多政府照顧不到的年長者。

 

  教會服務的長輩目前大概有二、三十位,最初是由教會的會友介紹,只有三、四位,慢慢地服務做出口碑後,服務對象或是路上社區的居民就會向教會介紹哪裡還有需要服務的長輩,再由教會去評估是否符合服務的標準。

 

  話雖如此,即使起意良善,但服務剛開始推動時並非這般順利。信仰的緣故,路上社區的居民大多是傳統的廟宇信仰,但推行服務的是基督長老教會,因此長輩們總以為教會的志工是要去傳道,而先入為主地將志工的好意拒之門外,但也由於教會鍥而不捨地去長輩家拜訪,與長輩們溝通、陪伴,所以漸漸地建立了長輩們對教會志工的信任,相信他們來的目的只是為了傳達一份愛與關懷,如此而已。

 

  目前路上教會的老人關懷服務,除了送餐之外,亦希冀讓更多的長輩能夠走出家門,多接觸社區其他長者,維持甚至恢復長輩們社交能力,因而在今年成立了「路上厝社區關懷據點」,推動健康促進、老人共食等,每週二上午讓老人家們一起參與活動、一起吃飯,聯繫起他們年長的共同記憶。

作者小檔案

李冠鳳
臺北大學

我是李冠鳳,就讀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喜歡到處走走看看,尤其熱愛透過服務的過程,接觸不熟悉的人事物,以期培養自己對異文化的同理以及多元文化能力。希望自己在未來成為一個能夠理解他人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