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彰化路上教會 - 陳佳妗
蹲點第十五天,我們一如既往的漫步在田野中,感覺自己融入為大自然的一環,輕盈、自由、無拘無束,自在的遊走,認真地欣賞每一刻寧靜。
在一大片翠綠色的地毯中,整齊地堆放了許多被捲起的東西,吸引了我們的目光;在當地人眼中再稀鬆平常不過的場景,對我們來說每一件卻都異常新奇。
「叔叔,這些是什麼啊?」
「這是秧苗啊,就是稻子啦。」在田中揮去汗水的大叔大聲回答我們,見我們想拍照還比了個精神飽滿的姿勢。
「秧苗?所以這些可以直接種囉?是要送去某個地方再送到田裡種嗎?」
「沒有啦,這個會直接送到農田裡,農民那邊用插秧機就會自動種下去了,以前的時代要全家大小一起手動插秧,現在這樣比較方便啦!」
原來,種田前的準備並沒有想像中的簡單,在一般熟知的插秧之前,必須先進行「育苗」。育苗中心的業者準備開始育苗時,會將金黃色的稻穀泡水,幫助發芽,這些稻穀和營養的碎土拌在一起,置於專門的長方形育苗盆上,先被放置在陰暗處多日,而後再一盤盤地搬至田中曬太陽,進行光合作用。在一片廣大的秧苗田中,稻穀逐漸成長,約三個星期就會成為翠綠一片,平常看到的那片平坦綠色草原,底下原來是被分隔開來的一塊塊小國家,彷彿各有各的領土,卻又一個一個地緊密結合,若總是站在高處,怎麼會發現秧苗田底下這小小的秘密。
當稻苗成長得差不多了,業者便會開始準備出貨,他們將長方盤中的幼苗掀起、翻捲, 一盤一盤的稻苗,在一起一落的姿勢中,漸漸成為了一顆顆螺旋。孩子跟在母親身後,看著、學著,踩過一滴滴艷陽下辛苦的汗水,看著它和田地融為一體,被逐漸吸收。這個動作叫做「捲秧」,是為了更方便運送才出現的姿態,他們戲稱這些為「田中的瑞士捲」,每三顆成一盤,每一盤在手中都沉甸甸的,等著被送到農夫的手中、等著被整齊排入田裡、等著精神飽滿地成長茁壯。
前來收購秧苗的農夫們,依自己田地的大小來計算需要多少幼苗,他們載著一車又一車的綠苗離開了育苗中心,這些幼苗將會利用插秧機整齊地種入土中,成為我們常看到的美麗稻穗。
貨車慢慢駛過崎嶇不平的柏油路,隆隆的車聲割畫著秧苗的路徑,車上整齊排列的翠綠色瑞士捲一個個承載著農民辛勤的汗水。我們一路跟著車子的軌跡來到了播種的地點,眼前一望無際的田野寧和沉靜,輕輕一眨眼,這片土地似乎在對我們訴說著它的曾經、它的歷史故事,自前人的人工插秧至現今的機械式種植,這中間歷經多少變革、多少農民的結晶與智慧,即使只是突如其來的感慨,此時的我們仍發自內心認為,歷史的智慧、應該被傳承下去。
作者小檔案
我是陳佳妗,就讀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我喜歡接觸新事物,天生強烈的好奇心使我擁有多元的興趣與高學習力,我熱愛台灣這片土地,希望能透過心靈與人文的對話來感受台灣,記錄台灣的富足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