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屏東新來義部落 - 林貞言

  新來義社區位於屏東縣,夏天乾燥炎熱,卻不黏膩。每日的陽光普照,和大把的天空藍為靜謐的社區添上蓬勃朝氣。

  暑假期間,孩子們平日裡騎著腳踏車穿梭在社區街道上。偶爾巧遇便會結伴而行,隨興、自由是他們的象徵。當在街口遇見彼此,隨口的呼喊讓人感到親切,與社區內的孩子熟識後,每每騎車經過他們,自己的名字便會隨著風聲迎面而過:嘿,大聲的回應,讓聲音響徹在柏油間,笑意溢滿臉龐。

  新來義地處偏僻,相較於城市,資源較匱乏,平日裡沒有甚麼多元的場所提供孩子娛樂。孩子的去處多為社區裡的電腦教室,在裡面看書、玩遊戲、玩電腦、吹冷氣,有個舒適的空間度過炎炎的夏日午後。

  電腦教室還沒開時,大家會在外面聚集,等候欣怡老師把門打開。電腦教室的功能不只是讓新來義的居民可以使用電腦、連結外面資源與知識,我覺得更大的功能是讓社區裡的孩子能夠與彼此相互連接與交流,大孩子與小孩子之間也會建立友誼,共同相處;且可讓新來義中不同村的孩子認識彼此、一起玩,讓上一代的隔閡在這一代慢慢被遺忘。

  初識孩子們時,常看他們在玩一個遊戲,「甩寶特瓶」。把寶特瓶裝半滿的水,抓著瓶口,用手腕的力量將寶特瓶往上丟高,讓瓶子轉一圈後直直落在地上,成功站起。

  看似簡單的遊戲時則需要很多次的練習與失敗才會成功。每每成功,他們就會雙手往右斜、遮住整個臉龐,這個動作象徵勝利,像是一個小默契,也像在祝賀遊戲成功達成。

  在這兒隨手可拿到寶特瓶來玩這個遊戲。在新來義,家家戶戶都會買一箱一箱的礦泉水來喝,大家都十分習慣這樣,沒有人會帶著自己的水壺,都是喝瓶裝水。

  走入社區,仔細觀察,會發現幾乎每一戶人家的小後門都會掛著一個黃色大袋子,用來裝喝完的寶特瓶。聽居民說,大家收集好一袋一袋的寶特瓶後可以拿到教會或鄉公所換取民生用品。

  其實教會和鄉公所的做法我們可以反思,這樣真的好嗎,雖可以促使居民來分類做回收,但是不是也讓居民持續飲用瓶裝水,那這樣就算落實了垃圾分類,也並未落實環保這個議題。

  之後,我們訪問了電腦教室的老師欣怡,有關社區內習慣飲用礦泉水這件事。欣怡說:「因之前還在山上時族人大都飲用山泉水,水都是可以直接喝的。但下來之後水龍頭的水不比山泉水,且因那時永久屋剛蓋好,水管理參雜著塑膠味和渣渣,大家自然而然就不再飲用自家的水了。還有一個原因,因為瓶裝水非常便宜,對居民來說也方便,因此便養成了這個習慣。」

  在新來義看到了很多不同的風景,無好無壞,都是社區內獨有的特色,像每戶人家門前的小花一般,傲然的生長。

作者小檔案

林貞言
台北大學

都市人,喜歡樹和雨的味道。覺得人生不只要有態度,還要活得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