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桃園 新屋愛鄉協會 - 李冠瑩

從石滬到新屋石滬故事館

石滬是先民所留傳下來的捕魚智慧,利用漲退潮差異,也利用石頭間的縫隙,抓大魚放小魚,維護整個海洋環境。魚兒在漲潮時進入石滬,若退潮時未順利離開石滬,漁民有機會將其捕獲。但隨著捕魚技術發達,逐漸沒落,轉型做為觀光價值,目前又以澎湖雙心石滬最為盛名。但其實在台灣本島也可以一睹石滬丰采!

我們希望可以當起頭的人,推廣與修築石滬,讓更多人知道。

因為當社區其他居民看見自己家鄉有一群人在做石滬的修復,會激起他們的認同感,進而一同參與。

這是仁富顧問對於築石滬的憧憬,也是他想帶給社區居民的力量。

靠海的客家人

一般我們對於客家人的印象可能是生活在靠山的地區,前來蹲點後,才知道原來新屋沿海也有許多客家族群的蹤跡,他們努力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海客文化」。新屋的海客有一種獨特的海鮮食材—「鹹醢」,「鹹醢」由丁香魚以及鹽巴醃漬而成,是早期從事捕魚工作的客家人配飯的好夥伴。

我們一次次的與築滬工頭們前往石滬區,看著他們在豔陽與強風下,從搬運到堆砌敲打石頭,再到完整修復石滬,可以看出他們對於石滬的情感是深厚的,因為有時候要很早起,只為了趕在漲潮前完成石滬修築。他們也會在休憩時相互聊聊近況,增加情感連結。修築石滬對他們來說,除了是閒暇時的工作,更是維繫社區感情、重振地方文化的契機。

 

來石滬區走走

新屋區石滬形狀以弧形石堤為主,無滬房,其石頭成分是鵝卵石,比較圓滑,易被風浪拍打塌落。而澎湖石滬是玄武岩,所以比較堅固,不易倒塌。新屋愛鄉協會所修築的是深圳里的石滬,因該處海浪較大,因此相較蚵間里石滬易受風浪影響。雖然屢修屢倒,但他們沒有放棄的持續修築。

以石滬為基底 開枝散葉

新屋愛鄉協會起初成立時,為了想重振當地石滬文化並發揚,以石滬為根基,從石滬考察、紀錄、訪問到修築等過程,一步一步慢慢勾勒出現在的模樣。目前「修築石滬」仍舊出現嚴重斷層,因為沒有產值無法吸引年輕人來,只剩在地較年長的居民持續維護。愛鄉協會希望能在修築石滬的根基下,建立更多元的發展,讓民眾在前來旅遊同時,也能認識在地石滬文化。

 

於是,2021年新屋愛鄉協會花了很大的心力,向政府承接位於新屋沿海原已無人使用的蚵一哨所,並改造成現今的新屋石滬故事館。他位於綠色隧道中間處,除了可供民眾休憩、參觀和旅遊外,愛鄉協會希望能將其作為凝聚社區的場所、做活動的地方,讓地方媽媽有製作石滬姐妹花袋的空間,讓民眾有DIY鑰匙圈的場所。

 

 

近幾年愛鄉協會除了致力於推廣石滬外,也希望能結合與環境有關之議題,像是製作石滬姐妹花袋,讓塑膠再現新的可能;開發鯨魚浪花鑰匙圈,讓保特瓶瓶蓋華麗轉身;或是試圖開創公民科學家活動,帶領民眾前進深圳里石滬區,觀察潮間帶中的生物並藉此推廣石滬。

回歸初心

新屋石滬故事館想要做地方創生,讓更多人知道新屋的石滬文化。開發文創商品是一個選擇,他們選擇「海洋」、「環保」與自己結合,再藉著說一個好故事,觸及更多群眾。做地方創生必須找到屬於自己在地的靈魂特點,而石滬,是新屋愛鄉協會的靈魂,一個不能被抹滅的根。

 

每個地方,都存有自己獨特的故事,有自己想做的目標。在桃園新屋沿海,有一群人正努力不懈的在為自己的家鄉打拼,想讓更多人認識這塊美好之地,開拓地方創生的新格局。

作者小檔案

李冠瑩
國立政治大學

來自很多火雞肉飯的嘉義,溫柔的傾聽者。喜歡運動、看電影,偶爾旅遊,偶爾拍照。很愛東海岸的一切,每年一定要衝台東遊玩。對於有興趣的事充滿好奇心,在跨領域的路上匍匐前進,永遠記得故事的開始,我相信即使旅途曲折也會在其中收穫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