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屏東阿禮部落 - 第十三禮路——逐漸適應的下山路

距離阿禮部落的小米祭尚有一天的籌備期,由於今年是下山後首次將場地移轉戶外,天氣也成為祭典能否順利舉行的重要因素。下山後的過去幾年,阿禮小米祭多半舉辦於有遮雨設備的籃球場,然理事長巴文雄認為:「籃球場沒有小米祭的味道。如果儀式可以接觸到土,會比較接近原鄉。」今年便藉著鄉公所整地的機會,將場地移轉至戶外。他還略帶笑意地說,難得看見部落的人同聚一塊搭建茅草屋,魯凱族的比較心與好勝心也再次顯現。

 


理事長解釋園區內的農地與原鄉差異。

 

除了小米祭外,理事長也提及所處地對於文化生活的影響,作物耕作、語言傳承等也深受搬遷至平地改變。尤其初下山時政府甚至沒有規劃園區的耕種地,對於長期於原鄉耕種的部落長輩們來說,無地可耕是相當鬱悶難耐的。故後來園區才規劃每戶皆可耕種的「心靈耕地」,此地並非要求達到多高的經濟產量,而是使部落長輩們有出外活動、彼此交流的機會,避免因為離鄉生愁與不適應造成心理疾病。理事長感嘆:「沒辦法,我們來這邊就是適者生存嘛,我們不能當不適者阿!

 

不過近四年來,部落也逐漸發展出特色的經濟作物,如火龍果、紅藜、紅辣椒、紅肉李等「四紅」,產銷班代表包明堂解釋,近年與屏科大、義守大學及鄉公所等合作後,更發展出許多特色商品,諸如紅肉李果乾、火龍果酵素等精緻化加工農產品。部落除了逐漸開始學習新作物相關的種植技術,同時更搭配生態旅遊、紅肉李季共同行銷。不過包代表坦承,目前缺乏更廣大的土地與有意願務農的青年,部落仍與政府溝通是否能有更廣大的耕地供開墾。

包代表正在詳細解說園區內「四紅」作物的產品,圖為紅藜及紅肉李果乾。


包代表於自家住宅前手工為商品貼上標籤,製成精緻化農業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