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台南菁寮村 - 平凡中的不平凡

只剩下一隻手、跛著腳走路一拐一拐的、黝黑的皮膚

這是阿益阿公

 

總是滿臉笑容、健碩的身軀、走起路來搖搖擺擺的

這是阿嬤

photo

我們真的很幸福,有緣遇到兩位溫暖又善良的老人家

我們在看似平凡的兩位老人家身上,看見偉大的不平凡。

謝謝阿公阿嬤heart

 

加起來超過一百六十歲的阿公阿嬤是我們在台南十四天最大的依靠

兩個老人住在白沙屯地區的一間三合院。

白沙屯距離教會所在的菁寮地區約十五分鐘車程

偌大的三合院只剩下兩個老人家

阿公阿嬤的兒孫都在高雄工作了

只有在假日或過年過節時才會回家。

 

印象還非常深刻

第一天晚上牧師載我們回到阿公阿嬤家,晚上八點多的鄉下地區,屋子多半都暗下來了;只有阿公阿嬤家的燈還留著。一進屋內馬上見到熱情又好客的阿嬤,笑容滿面地迎接兩個扛著大包小包行李的兩人。阿嬤的親切瞬間打開兩人微閉的心房,開始學習用不太輪轉的台語和阿嬤聊天。

photo

photo

 

老人家就是這樣,最期待的事莫過於家裡熱鬧一點。

但是,對於住在鄉下地區的長輩來說,這個願望很難實現…….

有太多的現實壓力讓親情得被迫切斷

怎麼可能說斷就斷呢?

親情是永遠放不下的牽掛。

阿公阿嬤的內心牽掛除了在信仰,就是那片默默陪伴他們多年的土地了

photo

 

阿嬤是阿公家的童養媳,從小就跟著阿公了。

阿公因為罹患小兒麻痺,小學時為了躲避戰爭空襲,常跌得全身是傷;因此讀書到小學三年級就離開學校,在家幫忙農作。

阿公在十七歲的時候接下父親的工作,但在一次牽牛的時候牛突然回頭攻擊,牛角刺中阿公的頸肩造成大量出血,甚至差點兒葬送性命。阿公在三十多年前到屏東幫人割稻時,卻不幸在割稻時翻車,左手因此重創遭截肢。

 

但,多舛的命運並未擊倒阿公,阿公繼續耕作並且跑全台幫人割稻。

阿公和阿嬤年歲已高,每天仍是透早起床到田裡做事。有時候牧師早上九點載我們去教會時,阿嬤早已經到田裡做完事回家了!看著阿嬤揮汗如雨、大口喝水的可愛模樣,我們內心既不捨又高興,一方面不捨得老人家還得下田工作、一方面卻也很高興看到阿公阿嬤身體硬朗,能夠下田耕作。

 

阿公和阿嬤雖然沒讀過什麼書,生活智慧卻是無比的豐富,好學的精神甚至是我們年輕人都比不上的。

就拿阿公來說吧!阿公在近幾年有到教會上過基礎的電腦課程,現在已養成每天上網收聽「神農廣播電台」的習慣。記得在大前天吧,那天早上我一下樓曬衣服時,阿嬤笑咪咪的說:「妹妹啊~阿公要問你們電腦啦!聽到你們在樓上拼拼磅磅ㄟ聲音想說你們已經起來了,那ㄟ金馬才下來啦!哈哈」當時聽到阿嬤這樣說,心中真是又驚又喜,沒想到阿公在等我們啊!!

photo

那天早上,瞌睡蟲全部跑光了!我們專注的坐在阿公身邊,從開機、連線、開網頁、進入「神農廣播電台」的網站到點選欲收聽的節目,每一個環節對我們來說都是稀鬆平常的動作,但對於阿公較低的識字率、長期以單手做事導致右手易抖且不好使力、眼睛退化,我們盡力的用不輪轉的台語教阿公每一個步驟。看著阿公努力學習的神情,著實深深佩服他接納事物的開放態度;就算學習速度比較緩慢,但為了田地上的稻作,就像是為了自己的孩子,阿公什麼都願意學。

 

photo

今天是第十一個晚上住在阿公阿嬤家。crying

我們已經好習慣三合院的一切。

習慣每天早上出門前到上一大壺阿嬤自己過濾的超好喝開水、

習慣每晚手洗衣服後隔天曬在三合院的院子

習慣每天晚上回家看見早上曬的衣服已收進家裡

喜歡和阿公阿嬤們聊天、分享生活大小事

喜歡在早上出門前喝上一碗阿嬤自己熬的冬瓜泥(大推!)

喜歡阿公阿嬤的好、熱情、好客、善良、溫暖

喜歡阿公阿嬤總是笑咪咪地叫我們「妹妹」或「小姐」

photo

 

習慣建立在一天又一天看似平凡的生活上,將要離別時才驚覺: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最令人懷念。

「能觸動靈魂的,往往是那些看不起眼的小事」

 

photo

 

文/馨宜 攝影/俞廷、馨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