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臺東南迴健康促進關懷服務協會 - Day 3|傳承

《傳承》
|記得夏|
本以為會是陰雲密布的一天,沒想到迎來了晴朗的天氣,是灑滿陽光與驚喜的一天,也是「記得夏」課程的第二天。
記得夏——由南迴協會方舟教室舉辦的文化成長營,旨在讓孩子們體驗傳統文化,並在部落中延續文化傳承。今年課程為期五天,邀請部落青年及長輩傳授排灣族歌舞、故事、童玩及飲食,並將所學於收穫節當日展演敬獻於頭目家。
由於文健站假日並沒有服務,於是至方舟教室協助課程的進行。第二天的課程由「彈弓體驗」啟航,接續是「釀造小米酒」,最後下午以「練習傳統樂舞」結束今日課程。
上課期間,老師們會不斷喊著孩子們的族語名字,這讓我們意識到這個行為背後不只是單純的點名,更是一種文化的喚醒與連結。名字,是一個人與族群最初的連結;更是在提醒孩子自己的歸屬。此外,老師們會藉由有獎徵答及複習先前的課程內容,增強學童對於排灣族傳統文化的認知。
|文化與社工的交會|
今日在練習練習傳統樂舞「du ku siu siu 」時,有一段話特別動容——組曲30年前由vuvu 們自行編串,至今已要傳承給第四代,若沒有人想要學習、傳承,那組曲便會失傳。
這一刻,有些感慨。作為社工系的學生的我們,常需要思考「連結」與「延續」的意義,也不斷學習如何「介入」和「支持」我們的服務對象。
文化的消逝,往往不是因其不夠珍貴,而是沒有人記得原有的價值,所謂的傳承,並非單向的給予,而是世代間互相的理解。陪伴孩子學一首舞、記一段旋律,不只是課程的一部分,更是一種陪伴他們認識自己、認識族群的方式。
當我們實際走進部落,發現除了陪伴,尊重更是重要——尊重不同族群的文化、傾聽與理解,而非著急介入。
以社工視角看待傳統文化傳承,發現文化工作與社會工作的交會之處,或許不在於我們能做多少具體的事,而是陪伴服務對象一起保存文化,使其有能力去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