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臺東南迴健康促進關懷服務協會 - Day 4|在小米收穫祭前

《在小米收穫祭前》

趁著風和日麗的天氣,我們在部落四處晃晃,探索還有些陌生的土地。

小米收穫祭是排灣族一年中最神聖莊嚴的祭典之一,傳統上稱為「masalut」,意思是「歲末的祭儀」,象徵著送走舊的一年,同時迎接新年的到來。

|祭典開始前|

一早就看到「深山野熊號」的vuvu們在備餐食,我們便好奇的走上前詢問,發現原來他們是在為了明日的小米收穫祭做準備。

阿拜(avay)是一種以葉子包裹米飯與肉類製成的傳統美食。製作時,要先將小米或糯米磨成粉狀,鋪在假酸漿葉以及月桃葉上方,再包裹豬肉、南瓜等餡料,蒸煮至熟後,便成為一道香氣四溢的小米糕。

繼續往下走,來到了Tjuwabar(土坂)頭目家屋 ja Ladan 家族,同樣是好奇心作祟,想了解「第一屆小米酒大賽」的活動,也很幸運的恰好詢問到了第13代Mamazangiljan(頭目)陳美花女士,頭目和我們介紹,此活動是一個月後看誰釀的小米酒最好喝、最甜,就取得勝利讓我們聽了也好想嚐嚐冠軍小米酒啊!

 

|小米的故事|

看著門前的小米牆,頭目說:「現在越來越少人在種了,所以這些都很得來不易」。小米,是排灣族的主食,過去非常多族人有在種植小米,因為現在極端氣候的影響、部落年輕人未必願意接手種植部落食材,加上作物在生長階段容易被麻雀等鳥類啄食,進而導致收成的小米大量減少。在準備小米收穫祭時,都是用自己播種土生土長的小米,小米產量的減少導致小米的價格也居高不下,一台斤就要價350元,十分昂貴,所以現今在本島所吃到的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進口小米,進口的小米顆粒較大,表面光亮,嚐起來沒有什麼味道,黏性也不是很好。由此可見,舉行一次小米收穫祭所花費的金額也不容小覷。

 

|文化寶藏|

頭目也跟我們分享為什麼會在自家門前舉辦這種類型的活動,像是今年第一次舉辦的小米酒大賽、負重、學枚文化、情材文化等等。她說:「我不會特別私藏自己的文化。」所以無論籍別無論宗教,只要想了解排灣文化的人,只要不隨意觸碰禁忌,都可以前來參觀。

在今天的部落巡禮,我們不只看見了傳統食物的製作與祭典的準備,更聽見了一段段關於小米、文化與土地的動人故事。頭目說:「我不會特別私藏自己的文化。」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我們,也讓我們明白,文化能夠流傳,是因為有人願意分享、也有人願意傾聽。離開時,室內小米牆前透出的微光,就像文化在時代中微微閃爍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