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心得 - 屏東吾拉魯滋部落 - 湯景雯
起初參加中華電信基金會「蹲點‧台灣」計畫的動機,一是認為,身為台灣人,肩負了解與回饋台灣這塊土地的責任;二則是對於紀錄工作者,既融入其中,卻同時超脫景況之外的矛盾角色,感到好奇。
帶著僅憑文字和些許網路照片所構築成對於吾拉魯滋社區的想像,以及紅十字會代表接洽與照顧我們的憶欣姊在電話那頭的叮囑,我便和夥伴一同步上旅程。
二零零九年的莫拉克颱風,侵襲了原居住於屏東縣泰武鄉大武山上的居民。災後政府評估地基安全堪慮。居民因此被迫遷村至山下,居住在由政府與紅十字會合作建蓋的永久屋社區,也就是如今的「吾拉魯滋社區」。
在吾拉魯滋社區的這段日子,一再感受到部落長輩和孩子們的熱情與樂天知命。不論是參加豐年祭時,長輩們主動為我們準備傳統服裝及頭飾,並親自為我們穿上;族人嚷著我們是原住民,拉著我們一起跳大會舞;木雕師傅熱心教導我們製作木雕,待我們如同他的親妹妹。至今仍接到他的問候,電話那頭厚實溫暖的嗓音盡是關心;孩子見到我們時,興奮地吶喊著我們的名字… …。這一切,如今回憶起,仍暖在心裡,久久徘徊不去。
每天晚上,夥伴和我都會整理當日拍攝的影像,並記錄所見所聞所感,且一起討論和反思。記錄時,與人的互動便如電影慢動作般在腦海中放映,談話內容的交流、共鳴和碰撞似電光石火,雖稍縱即逝,但在心頭卻依然閃耀,甚至燒燙出痕跡。這17天來的種種畫面使我深信─最美的風景,是人。
每晚的自我整理,不僅在夥伴的身上學到許多,也使我看見自己如雕刻木頭般,每天一點點地刨著自己,將自己琢磨得更好。此次計畫的重要任務之一是拍攝記錄短片,面對每天不同的衝擊,我們不斷地調整影片拍攝的方向。為了更深入了解部落,也為了畫面的需要,我們不再僅止於被動地觀看,而修正自己更積極主動地向部落族人們聊天。
和族人們聊天是件再愉快也不過的事,他們的真誠與爽朗的笑容,至今仍深印在我的腦海。有時,都市快速的步調和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模式,都讓我感到冰冷;然而,這17天裡,與族人談天時,他們幽默的語調、笑得瞇成一條線的雙眼、一口亮白的牙或熾熱的眼神,瓦解了我逐漸冰封的心。人與人相聚何其可貴,且盡情享受當下吧!他們眼中的亮光,彷彿是這麼對我說的。
吾拉魯滋部落自古至今、至未來的故事,如一棵樹。身為過客的我們,17天的旅程彷彿於無形間截下了一段木頭。我們閱讀這段木,讀他的年輪、他的刻痕、他曾流過的汁液,甚至他的腐朽,並以自己的眼和口,雕刻了這17天的故事,成為未來即將誕生的紀錄片,成為這篇文章。
然而這棵名為吾拉魯滋的樹,不會停止成長。帶著滿滿的感恩,我為自己能夠觀看這棵樹的成長感到榮幸,也深深地相信,面對四季更迭,天災險阻,吾拉魯滋仍會以旺盛的生命力,繼續茁壯,成為枝繁葉茂的蒼天大樹。
作者小檔案
一個來自臺灣台中的都市小孩,目前就讀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
著迷於繪畫、電影、音樂、文字、影像等一切美的事物。
熱愛慢跑、登山和游泳,喜歡嘗試各種挑戰自我極限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