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心得 - 台中天恩關懷協會 - 曾郁棋
透過這幾天的學習,從開始非常期待的準備到最後一天的離開,心情非常複雜。將照片轉交給牧師後即離去的我,看著牧師和師母在門口歡送我們的畫面,隨著兩旁的風景漸漸消逝,回想起這幾天的生活我到底留下了些什麼,這幾天的生活畫面片段的不斷的在腦海重複播放。滿載而歸的我在回家的路上,想念著這幾天的生活和在天恩遇到的人、事、物。
每當牧師分享自己的過去,總是講到一半就無法言語,訪問到最後都是接力棒交給媳婦或兒子,師母也是。採訪的當下總是覺得很可惜,後來想想這也是我們的考驗,如何從現有以及可用的材料當中,找出動人的故事。困難沒有打倒我們,反而更讓我們體會到計劃趕不上變化的事實,我們學習改變與適應環境,改變步調與方向,決定將整體拍攝主軸轉換為「感恩」,也讓我們的服務與拍攝計劃更加篤定。
現有的拍攝計劃,因為牧師不願上鏡的關係,我們主動詢問鄰近地區是否有其他的天恩協會幫助者願意接受訪問,牧師也積極主動的幫助我們與大家連絡,於是我們展開了採訪幫助者的感恩旅程。
通常幫助者們在第一次見面會有些許尷尬,漸漸的才開始熟絡,像瓦斯行阿姨在採訪之初的不知所措,透過我們的引導,意外的發現阿姨在鏡頭前面變得好可愛、好自然。此外,我們也透過採訪,間接感受這些幫助者與天恩善的關係。當他們講述到為何會想長期幫助天恩,我感受到這些幫助對他們儘管是舉手之勞,卻是發自內心無悔的希望天恩的孩子獲得更好的照顧,成為社會上的棟樑。
在蹲點後期,我們決定將幫助者的拍攝內容,在離開前有限時間內剪輯完畢,讓孩子們知道幫助者如何幫助他們,與聽聽他們對孩子們說的話。孩子們看了影片,多了份對幫助者的認識,此時看著他們的表情,我非常喜悅,很開心自己踏出了這一步,拉近孩子與幫助者之間的距離。
天恩的孩子大多來自破碎的家庭,尤其知道有些孩子背後的故事更是令人不捨,誰能想像自己若是出生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也許母親離開、父親再婚,甚至被後母不公平對待、抑或由阿嬤扶養隔代教養的孩子,卻被阿嬤施暴……。在這樣的生長環境裡,孩子總是面露愁容。在天恩的日子,孩子學會釋放自己的情緒,到後來我看見了他們臉上最無邪的笑容,孩子啊!我從你們身上學到的是「堅強」!
此外,月娥姐(牧師的大媳婦)幫我們引薦一戶家庭,這戶家庭的母親早已拋棄了孩子們,孩子們的父親也幾乎沒有回家,孩子由阿嬤撫養,阿嬤靠著替人清潔、掃地賺取微薄薪資,從阿嬤的言談中我們感到她的些許無奈,我們和阿嬤聊天,孩子們躲在房間裡,為了不影響孩子們的小小心靈,因此在言語上我們格外小心的探詢,略微得知孩子們的成長過程。由於面對陌生的攝錄影機器,阿嬤會不知如何表達,害羞的阿嬤不願接受採訪,讓我感到有些遺憾,因為她的故事讓我們非常動容,卻沒有辦法透過影像在未來和他人分享而感到可惜。為了記住這位勇敢的阿嬤,我們拍了一張合照,希望日後再看見這張照片,就會想起她的開朗的笑聲和堅強的精神。在台灣社會的弱勢家庭中,總有無數的淚水和遺憾,我們無法幫上大忙,心中卻不斷的感恩著現在自己的幸福。
學教育的我們在蹲點的日子中,感到許多的無奈,因為我們或許只是彼此的過客,儘管惋惜卻無能為力,只能在這幾天盡力的給孩子們鼓勵,以及更多的陪伴。回想這兩個禮拜的生活,身體狀況也是我很大的挑戰,連續發燒加感冒,甚至吞嚥困難、食不下嚥,都忘記這幾天是如何撐過來的。看著過去的照片,發現在這幾天自己的成長與穩重,且更讓我們看見生命的相狀,也許短時間還看不透,但這卻是最好的觀察與學習。
最後,也期望自己在未來能夠加把勁,努力成為一位好老師。回想這些天遇到的人事物,都將謹記在心,也願這些孩子們能更加的茁壯、好好的長大,再見了孩子們,相信你們一定會往幸福的路前進。
作者小檔案
曾郁棋,就讀於國北教大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所,因就讀嶺東科大期間,長期當海外教育志工,讓我對於生命教育有所感觸,不管是國內外的孩子,都有一個共通點,即是希望我們能聽見他們心裡的聲音,教、育,由此便得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