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心得 - 財團法人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 陳綢兒少家園 - 陳鴻濬

沒上的那年

對於今年參與蹲點計畫,要從去年說起。第九屆的我們在複試這關被刷下來了,但我們都知道,這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我們在這一年當中累積了許多能力,除了社工方面的學科技能,也積極嘗試社區參與。自傳不再只有系籃、飛盤;而是多了帶動方案、社區專案小組、少年警察隊少年輔導組的相關經驗。這些都只是內涵,但是要如何把內涵給表達出來,花費了我們一番功夫,審慎地去修改每一段內容,光是一個自傳就修改至9版之多。

 

再闖天下三關

初審過後依舊不敢懈怠,一屆一屆地去看前幾屆學長姐的紀錄片,排序我們想前往的地點,並用心智圖去綜覽社區存在的問題。相隔一年再闖一次蹲點三關,許多突如其來的問題,宗翰也帶著我去回答,充足的準備不只是為了應付面試,更是讓我對想參加蹲點的動機、想要成為怎樣的大學生有更明確的想法。

 

驀然回首

我是一個喜歡聽故事的人,而這些真實在台灣不同角落所發生的蹲點故事,背後代表著是一塊土地、一個社區、一段歷史,透過蹲點細膩的鏡頭被捕捉下來。而每個不同的故事,都讓我對這塊土地有更多不同的看法,令我想成為背後那個說故事的人,用我自己的角度,把獨一無二的故事分享給更多的人。

這是我的初衷,而出發蹲點前的訓練營,更讓我的初衷有了更好的方式去實踐,像設計思考、田野調查,以及紀錄片拍攝的工作坊,這些課程讓我對於「如何述說故事」有了更多想法,同理心、心智圖、社區引路人、文章、品牌、創意… …等。讓我見識到不同於言語的表達,聲音、圖案、影片、玩具都有他獨特的表達方式,這些課程及蹲點過程中的體驗,在往後的世代,亦是獨占一方的技能,很感謝蹲點那麼用心的在準備,也感謝自己的堅持。

 

1.2.3。蹲

在陳綢兒少家園蹲點,我們參與了機構的許多活動,游泳、麵包坊、單車活動、鼓班… …等等,甚至是八月七日的感恩餐會影片製作。過程中,和少年長時間接觸,一起生活、一起面對生活周遭發生的大小事。

雖然前期常常沒有一個方向「我要做什麼」,但行前訓練營有那麼一句話「好好感受當地」。我們認真投入其中,和少年也漸漸熟悉,常常被圍繞著吆喝一起打球、吃飯,不過因為要製作感恩餐會影片、以及一些剪輯,常常只能婉拒,這和當初的初衷背道而馳;最終,我們放下除了錄影器材以外的外務,和他們感情便更深入。所以我們很多的blog文章還有影片都是離開之後去補的,放棄了原本積極想角逐的網路行銷獎,但蹲點的最後,我們的收穫卻無可比擬。

 

意外的收穫

一開始我和宗翰的志願都想蹲往原住民的據點,最終在公布錄取名單,意外上了不在我們排序裡面的陳綢兒少家園。並不是因為不喜歡安置機構,而是因為我本身就是社工系的學生,在類似的機構中有許多機會可以接觸,而宗翰則是想要找尋人與土地的連結。但進到安置機構裡面,才深覺,蹲點在安排人員方面很是用心,除了家園收容對象都是男生之外,家園的一些活動也需耗費大量的體力,加上本身是社工系的背景,所以在相處上更能勝任。我也很慶幸能夠進入家園。

田野調查最重要的還是你對這樣的社區、單位、地點有興趣,或是主動去多聽多看;我想說的是,若自己不主動,那即便有再棒的引路人,在整個蹲點的過程也是走馬看花,必須展現強烈的意願多去參與。像在這次游泳課程當中,我教會了一個少年該如何換氣,他現在可是能游完50公尺呢!

用心感受當地,貫徹始終。

 

出家園後感

回到都市後再回想家園的這段日子,家園的少年們不像外面的孩子有很多的時間可以做各種自己想做的事,但在家園裡面有各式的課程、活動去填補少年空閒的時間,其中單車活動更是讓少年愛上這樣熱血的自己。

要帶一大群少年出外壯遊,社工、生輔真的需要很大的心臟,但他們也說,這類型的活動除了最省成本外,也可以讓少年在這之間學會自我挑戰;進而做到自我超越。園內的教育便是去培養少年的軟實力,讓少年在出家園後得以因應快速變遷的社會以及人心。這樣的教育是我們在原生家庭中鮮少去接受的。很多人在安置的議題上會問:把一群少年限制在一個地方,這樣的方式是好的嗎?那麼沒有自由。但在這段時間,我看到的是生輔員盡力扮演父母的角色,無微不至的照顧;社工也盡力規劃每一個活動,讓少年快樂成長。少年則樂在其中。這是很多人對於一個社會問題的用心,看到如此種種,真的很是感動。

作者小檔案

陳鴻濬
東吳大學

我是社工系大三的陳鴻濬,是一個喜歡聽故事的人,而故事的背後往往代表著一塊土地、一個社區、一段歷史,而每個不同的故事,都讓我對這塊土地有更多不同的看法。我想成為說故事的人,用我的角度,把獨一無二的故事分享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