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心得 - 新北三峽復興堂 - 徐品蓁

如果不是蹲點,今年暑假的我可能還是一樣一事無成吧?今年三月,我毅然決然地找了不怕接受各種挑戰的岱蓉成為我的夥伴,一起報名蹲點台灣。當時我們的初衷都是希望暑假能做點有意義的事,離開自己的舒適圈,而事實證明,我們做了對的選擇。

 

選擇據點時,三峽復興堂吸引了我們的目光,其他據點都在偏鄉,有些是部落,有些是村落,但復興堂就位在距離三峽老街走路只要八分鐘的地方,這樣的地方為甚麼會成為蹲點的據點之一?於是我們便決定,這就是我們要去的地方。

 

出發前,蹲點的學姊不斷的告訴我們,要能夠靈機應變,不要對據點抱有幻想,因為到時候可能完全不一樣。雖然先前已做好準備,我們最終紀錄片可能拍攝的畫面都會是在室內,不會像其他的據點可能有大片的藍天綠地可以拍攝,但拍攝的主題還是令我們苦惱了很久。

 

記錄固然重要,但此趟我讓我收穫最多的,還是與人之間的相處。不論是來參加教會活動的爺爺奶奶、在復興堂工作的老師,又或是天真無邪的孩子們,都能讓我從中學習。有一個奶奶是美術老師,她腳並不方便,走路需要輔助器幫忙,她每每到復興堂總會跟我分享她年輕的故事,環遊四十多個國家,以及她現在在不同大學教美術的趣事。蹲點的第一次禮拜,許多爺爺奶奶沒見過我跟岱蓉,便與我們聊天,對我們十分友善。而小朋友們還會分享他們睡覺做的夢,教我們一些國小流行的小遊戲,與我們以前玩的零零七、廣東炒麵可是完全不一樣呢!

03_0.jpg

看到認識的組別忙碌的為其他據點準備它們的服務,老實說確實讓我們感到驚慌,畢竟在復興堂的孩子們有安排好的課輔班課程與才藝課,我們能幫忙的也就是在課業上提供幫助,以及陪同她們一起上才藝課。但在蹲點結束後,我回想了很多次,才了解我們的服務模式,雖然復興堂的孩子們都處於弱勢,但有些是經濟弱勢、課業弱勢或是家庭弱勢,大家的背景都不同,來到復興堂的心情也不同。我跟岱蓉在與他們相處的過程中,漸漸了解他們,嘗試用他們的思考模式來交換意見,改變他們對某些事的負面態度。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故事,我們用不同的方式相處,這也是我們服務的內容之一吧。

08_0.jpg

很感謝有這次的機會可以到復興堂去服務、收穫,也感謝我的夥伴岱蓉,在這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16天中,一起體驗每一件事。每天晚上一起努力產出影片上傳,隔天再一起早起,在一個小時的車程上補眠,開始一天的行程,也在每天結束復興堂的行程後,討論著晚餐要吃什麼來當作一天的慰勞,如果這次蹲點少了任何一項上面的元素,都會像少了點什麼,顯得美中不足。或許這些孩子們過幾個月,就會忘記我們曾經一起相處過的今年夏天,但我們永生難忘,也希望在他們成長的路上,都能受到很多幫助,期待未來再見。

作者小檔案

徐品蓁
政治大學

徐品蓁,20歲,台中人。

就讀政治大學三年級,喜歡與人交流,樂於記錄下生命的每個瞬間。

相信世界隨時都有美好的事正在發生,等著我們去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