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心得 - 花蓮鐵份部落 I - 潘婉如

兩年前,埋下期待的種子

還記得兩年前的暑假,我還歷經著重考的第三年,那個時候的我,還在理想與現實間著掙扎,生活的顏色大概是灰黑色的吧!裝載對理想的憧憬,卻又不得不瞥見那失敗了三年的事實......

 

偶然間,我看見了同學參與蹲點。台灣的紀錄部落格,看見那發光又充滿色澤的人生,那被人情的溫度暖和著的生活,還有那些突破舒適圈後的成長與蛻變,都深深的吸引著我。

 

「上了理想大學後,一定要參與蹲點台灣。」我對我自己說,也因著這樣的信念,終於在努力耕耘的第三年,到了心之所向的地方,這個理想的所在。

照片1.JPG

出走前,所裝備的努力

蹲點面試前,我與我的夥伴Ljaykim重新回顧了自己的人生,也從中看見了自己一路走來,跟著心的方向,來到了適合參與蹲點的夏天,一個即將充滿故事的炎夏。

 

一直期待能帶著專業回家的我們,不斷思考也期待著能將所學的醫學知識,無論是生活化的中醫,抑或是緊急救命的西醫帶到部落中,讓這醫學缺乏的一隅,也能藉著我們的小小努力發出一點光。

 

也因此,在出發前的日子,我們做足了功課,除了規劃了生活化的中醫手作與保健知識外,更期待能在藥用植物興盛的阿美族部落,完整一次的藥用植物紀錄誌,除了保留這無形的珍貴文化資產外,更能將專業帶入田野對比,讓傳統醫學能與現代醫學接軌,發揚光大。為此,我們做足了許多努力,除了事前不段查詢資料,期待能在千千萬萬的花花草草中,預先找出與貼份相關的草藥,能先裝在自我背景知識,才能打開視野進到部落,看見那些藏在不起眼角落的珍寶。此外,我們也與學校老師約了幾次的討論,學習如何田野調查,如何求證這些口述歷史的正確性,以及如何有效做出影像與文字紀錄的統整。

 

最後,在逐漸人口老化的部落中,老人家成了我們主要接觸的對象,該如何讓長者能活絡晚年呢?成了我們思考的另一個層面。因此,出發前,我們也準備了一系列有關藝術治療的手作活動,如紙黏土的捏製、渲染布的繪製、浮水畫的製作以及取之於自然的植物拼貼畫等,透過試做找出課程背後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評估課程後可以有的正面效益是我們出發前最在意的事。

 

經過了兩三週陸續的準備,我們騎著車從台中出發了,期待能分別在台中、嘉義、屏東、台東等地完成中醫八段錦的示範影片製作,期待將台灣的美景帶到長輩眼前,讓他們即使出不了部落,也能跟著我們的腳步踏遍台灣。

照片2.JPG

過程中,那些美好與想念

在鐵份的這二十天,是時光飛逝的日子,更是層層美好與驚喜的堆疊。

 

鐵份部落,一如一般想像,青壯年人口外流、人口老化問題嚴重、隔代教養比例高、缺乏醫療資源,這些社會問題活生生地呈現在眼前,然而,卻掩蓋不了鐵份的可親與可愛。

 

這二十天中,我們的生活重心莫過於在文健站的那些日子了。這些日子裡,我們對長輩有系列中醫課程與懷舊手作課程,這些課程看似我們是長輩的老師,但其實,我們才是從準備過程磨煉中以及長輩反饋裡最大的受惠者。

 

中醫課程的準備與洗禮,雖然過程中有許多的考驗,光是找尋資料就吃足了苦頭,如何轉換專業知識讓長輩們理解?看不見得長輩們怎麼辦?聽不到的長輩們又該如何是好?怎麼讓眼力退化的長輩們精準看見穴位呢?這一連串的問題,都是我們所面臨的考驗,更只是這些過程中的冰山一角。

醫學的我與鐵份.JPG

透過一點一滴地學習,與課前及課後的不段調整,我們學會了如何運用專業,如何用日常語言解釋複雜的醫學理論,如何能引起長輩們的興趣,如何評估中醫保健在長輩身上運用後的效用,這些都是課本外,更多更廣闊的知識。還記得在中醫的課程裡,長輩們總是迫不及待的想交流更多,想從中改善自己長年的肌肉痠痛與關節發炎等舊疾,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目前的專業與能力都還有限,還不能徹底的解決長輩們的諸多不適,然而這些保健知識與方式並非因此而不完美,而正是真正貼近長輩生活的方式,因為有天,我們終究會離開服務據點,我們終究將回到自己的生命軌道裡生活,這些能保健知識與方式才是長輩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透過自我長期運用的良方,才是長輩們可以帶著走落實於生活的智慧,也才是我們期待能留下給鐵份的美好。

 

懷舊課程手作,也是我們與長輩間共同的美好回憶。為了讓長輩能將目光從眼前的衰老與不完美脫離,為了讓長輩想起過去的美好時光,同時也期待能活動長輩的細部肌肉,我們設計一系列的藝術治療課程。到了當地實踐課程時,不免遇上許多現實與理想的落差,那些曾經有過的調整與磨練使我們成長不少,而我們更是從課程中看見了長輩們的可愛。有個高齡的阿嬤,總是在手作課程時不斷呼喚著我們,嘴裡總說著:「阿嬤看不到,阿嬤不會。」期待我們能協助完成作品。然而,透過日常觀察與反思,我們明白了,阿嬤不是真的看不到,而是來自對自我信心的缺乏,以及因為恐懼失敗而退縮的心,透過我們的陪伴與不停的引導,阿嬤從不斷的嘗試與我們的鼓勵中,看見了自信,更是開啟了一扇窗!阿嬤其實看得到,阿嬤也都做得到,他完成了一幅獨一無二的植物拼貼畫,也繪製了七彩的渲染布!

照片5JPG.JPG

在豐年祭的那幾天中,我們穿著族服融入在其中,跟著大家跳著唱著,和大家一起笑著呼喊著。然而,豐年祭後呢?曲終人散後的鐵份,那寂靜的模樣才是日常,才是現代的部落最真實的樣貌。豐年祭結束隔天,我們採訪了還留在部落的青年婦女們,期待能聽見離開後的鐵份人的感受,畢竟,現在多數的人都北漂了,部落的文化產生了斷層、部落的產業也因此出現了問題、部落的教育更無所著落,但這些問題的背後,是不是有什麼被遺忘了?是不是有些無奈無從訴說?

 

經濟與社會的起飛正追趕著部落,狠狠地凌駕於部落成長的速度,快速著轉動著部落青年的生命,他們沒有選擇,只能離開。離開後,又是一段適應的開始,又是一波波的原民歧視、又是一次又一次的返鄉困境,這些來自生活、求學與職場的壓力,又有誰看見了?在我們大聲疾呼回鄉傳承的同時,是否該重新停下腳步,審視與看見這些無奈與付出?

 

原民的豐年祭沒有年假,原民的豐年祭不是只有唱歌跳舞,原民的豐年祭不只是吃喝玩樂,原民的豐年祭也不只是觀光。

照片7.JPG

原民的豐年祭旅北鐵份人而言,是想請假但被刁難、是與祖靈間的對話、是展現對祖靈的緬懷、是慎終追遠的表現、是責任與傳承,然而,有多少企業對於原民參與慶典有所重視?有多少觀光客在參與的同時抱有尊重?有多少觀光客知道自己踩踏的土地上,有許多的祖靈正被自己踐踏著?這些,才是豐年祭歡欣背後該被看見的,那些旅外鐵份人在被推著離開部落時,為了回來所做的一切努力,那些祭典觀光化後,衍伸對文化保護的探討。

 

出走後,那續累的未完待續

離開鐵份前,我們帶來了排灣族美食手作Cinavu與長輩交流,透過美食文化的交流拉近彼此間的距離,更期待透過這樣下午的相處時光,把握與鐵份相處的最後時刻。然而,這樣的離開並不是真正的離開,而是真真切切的給予彼此美好回憶,更讓我們更深層的看見了文化的底蘊,感受到可親可愛的台灣。

照片9.JPG

蹲點。台灣並沒有因此結束在我的生命裡,而是帶著這份對鐵份的感謝、對這段緣份的珍惜、對這些日子所學著應用,繼續深耕台灣。用生命影響生命,更為更溫暖而親近台灣的人。

作者小檔案

潘婉如
中國醫藥大學

 喜歡到處出走,去感受不同地區的人情,去看見這個世界的不同樣貌,去拼湊出這個世界完整的美好,去走出自己的人生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