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心得 - 雲林縣口湖鄉老人福利協進會 - 張郁琪

開始的開始。

5 月 9 號的清晨。
天還沒亮,我坐上早上五點開往雲林高鐵站的計程車。車窗外的街道空蕩而安靜,像是特地留白,讓我沈澱緊張的情緒。六點,高鐵疾駛北上,窗外的風景飛快退後,沿途的景色被迅速拉遠,而我的思緒卻愈來愈近,反覆在腦海裡排練著面試的片段。此次面試時間因為是系上期末拍攝期,討論了很久,不想失去難得的面試機會,決定我代表面試。

抵達台北時,正在下雨。撐著傘走出車站,聞著著潮濕的空氣,心裡卻更覺得沉甸甸的。真正進入面試時,氣氛卻比我想像中輕鬆許多。原本緊繃的心情慢慢放鬆下來,回答問題的過程也比預期順利。當我走出面試會場時,整個人像是卸下了沉重的包袱,呼吸也變得輕盈了。和一起面試的組別小聊一下,沒曾想在後來入選的培訓期間我們會在同一個大組裡面進行很多活動,並成為朋友。

 

在接獲入取通知後,我和搭檔開始找尋之後要落腳半個月「口湖」的相關資料,並線上和社區負責人開了好幾次會討論之後在口湖所要進行的服務。當時心裡既期待又有點忐忑,卻也慶幸能有這樣一次機會,能跳脫日常,去體驗不同的生活。

我們住在口湖的下崙,是一個騎車五分鐘就可以到海邊的地方,長期生活在都市,被高樓和車水馬龍包圍的我,從未真正體會過「與海為鄰」的感覺。每天迎接我們的,不是城市的喧鬧聲,而是海風與鹹味。這種貼近自然的生活,成了我在口湖特有的回憶。

早起的人們

因為我們的紀錄片紀錄文蛤養殖,故在蹲點期間我們時不時就會往魚塭、海邊跑,除了親眼紀錄了文蛤的收成過程,養殖的大哥、大姐們還跟我們分享了許多文蛤的故事,帶著我們看文蛤收成,第一次親眼見到文蛤的收成、篩選過程,才知道文蛤收割都要在凌晨的時候進行,五點到魚塭,天還矇矇的太陽還也未出現,辛苦的大哥大姐早早就開始一天的工作了,負責收成的大哥,兩人一組,他們一人拉著馬達在水中行走,另一個人跟在後面提著漁網捕撈文蛤,再進行篩選。一顆顆小小的文蛤背後,是養殖辛勞的結晶,而我們也在大哥大姐分享的語氣中感受到他們對工作認真態度,及對土地深厚的感情。

除了魚塭,我們的社區接待人安祥帶我們到了老人據點、日間照護中心。經過講解,我才了解到老人據點和日間照顧中心的差異,原來除了照護中心以外,社區的老人據點在高齡社會中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一個提供餐食與活動的地方,更像是一個朋友間的聚集地,長輩們能在這裡重新找到生活的節奏,也找到彼此依靠的情感。安祥分享前幾年因為疫情嚴重期導致許多照護中心、據點停課數個禮拜,短短幾個禮拜的停課,就造成了許多長輩明顯退化,這段經驗讓我更深刻體會到日間照護中心和社區據點的重要性。

在半個月的日子裡,我逐漸意識到,「參與」不只是單純的服務與記錄。它更像是一種交流,一次又一次的眼神對望、一段又一段的故事傾聽,讓我看見生命的重量與溫度。從養殖戶的堅毅,到長輩們在據點中的笑聲,每一個場景都像是一塊拼圖,拼湊成我對「口湖」的記憶。

如今回想,那段半個月的蹲點,不只是我生命旅程裡短暫的插曲,而是一次深刻的浸潤。它讓我看見人與土地、人與人之間最真實的連結,也讓我明白「參與」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學習去理解、去感受、去共鳴。

口湖於是,不再只是地圖上的一個地名,而是成了我心裡一處有笑聲、有海風、有故事的所在。

作者小檔案

張郁琪
國立中正大學

ㄉㄚㄍㄟㄏㄡˋ

我是來自鳳梨🍍大學的張郁琪,喜歡用相機捕捉生活裡的每一刻,這次來到口湖,希望能紀錄下我們專屬的故事,一起創造屬於這趟旅程的獨特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