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財團法人耕心蓮苑教育基金會 - 林如依

簡單的招呼及點頭示意是我們第一次見面的模樣,模模糊糊間似乎也奠定了我們在蓮苑與他的緣分。

第一次見面

他帶著禮貌客氣卻有些微冷漠的距離,僅僅只是簡單的點頭示意,在蕎菱老師親切介紹的對比下顯得有些疏離。

 

第二次見面

他帶著滿身的想法與建議來與我們相談。

與我們分享國中孩子們的狀況以及上課的注意事項,也在談話中關心我們的蹲點進度。

 

這是我們第一次與老師交談,推翻了初見時的那股冷氣場,發現了他的健談與親切感。

從國中課堂聊到參加蹲點的原因,從蓮苑的故事談到我們大學的生活,或許是老師沒有架子的緣由,讓我們很快便建立起了溝通的橋樑。

 

第三次見面

我們在宗達哥哥的飯局上見到面。

他開玩笑的說我們有特殊體質,他來三重這麼多年,從來沒看過豬排店大排長龍成這個模樣。

 

第四次見面

他提議讓我們在星期三時跟著國中生們一起去附近的學校運動,趁機跟孩子們多一點互動,於是我們玩了一場有趣的躲避飛盤。

 

 

第五次見面

我們開始熟悉在蓮苑的生活,在結束一天的工作後,常常與老師及哥哥們一起吃晚餐、聊聊這幾日來發生的大小事,在一問一答間,我們也與他變得更熟悉了些。


世倫老師待在蓮苑已有許多年,我們總從他身上聽到許多有趣的故事,或許是加入蓮苑的原因,也可能是與孩子相處之間的時光。

 

觀察相處的這段日子,我開始有些小小的發現,像是:國中的孩子們都很愛世倫老師,不同於國小的孩子對老師的敬愛,世倫老師與國中孩子們的相處模式更像是「相愛相殺」,貼合青春期孩子們的性格,與他們「做朋友」的方式,讓老師更能親近孩子。

 

蓮苑是個相對特殊的教育環境,我們曾問過世倫老師,在如今變換起伏的教育環境下,為什麼始終毅然決然的投入教育、投入心血在孩子們的身上?

 

 

「那些以前的孩子回來找我,看著他們從以前到變成現在的模樣,就會覺得我這樣做是正確、是有意義的。」

「是因為我在蓮苑所以才認識他們,因為這樣才能建立起這麼多的情感連結。」。

 

聽到這些回覆的當下,我竟想不出該如何接話。

 

對我們來說,教育一直是一個又近又遠的產業,身為學生的我們已身處這個環境多年,但卻鮮少站在老師的角度去看待他們的世界。

如今的教育業已不如往昔,有許多教育的變革跟環境的變遷,孩子的性格與對教育的態度也已大相逕庭,但即便如此,仍舊有人對孩子、對教育抱有熱忱、帶有熱血,這其中,便有世倫老師

 

我看著孩子們天真燦爛的臉龐,不免也開始幻想,多年後,當他們也到了大學、到了工作成家的年紀,若我們還有機會再見,我或許也會有同樣的感慨,想到此,變更感受到「老師」這份職業的重量,敬佩這樣不求回報的付出。

 

 

我想,世倫老師因為這群孩子而感受到人生的意義,這些孩子們,肯定也在潛移默化中,從老師的身上找到了某些通往未來邁進的力量。

相輔相成,互相救贖,也許,這也是蓮苑動人最大的所在。


倒數第二次見面

我們將老師放在了最後一輪的採訪。

聆聽採訪的過程不太多,內容也不算長,因為我們私心留了一些時間道別,想關掉鏡頭、暫時丟掉一切的人事物,專注於這時間的談天說地,僅是想珍惜並留下這瞬間的每一刻美好。

 

 

倒數最後一次見面

世倫老師拿了吊飾作為我們的離別禮,分別用上了我們的代表動物。

我們總在玩笑間相約下次再見,到了離別之時也不例外。

相談間笑著,像是在證明這段期間,我們留下的回憶如此燦爛。


「下次我們組團再去嘉義見你們。」

我們銘記於心,等待相見。

這一次,再見,一定會再次相見。

作者小檔案

林如依
國立清華大學

嘉義人,今年貳拾。總是喜歡到處跑跑跳跳、磕磕碰碰,也想成為一個溫暖的人。於是共情、於是傾聽、於是悄悄舉起相機——願把那些點亮內心的純真與動人,一一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