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新竹縣五峰鄉清泉天主堂 - 王泰崴

 

      在蹲點的過程裡,我們原本以為最重要的,會是課程、會是陪伴小朋友。但後來才慢慢發現,和在地人的相遇同樣珍貴,甚至成為我們理解這片土地的另一扇窗。每一次的聊天、每一段的互動,都像是在打開一頁新的篇章,讓我們不只看見「清泉」,更看見清泉背後的靈魂。

 

 

       在三毛故居的時光,是我整段蹲點裡最溫暖、也最難忘的片段之一。許姐姐總是熱情又貼心,她不只把這裡當作故事的展示空間,更把它經營成一個「家」。我們初次見面時,她就自然地向我們介紹起這裡,從三毛的足跡到泰雅的樂器,話題延伸得細緻又生動。房間裡擺放著泰雅木琴與竹管琴,她隨手敲擊與吹奏,簡單的旋律裡卻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更特別的是,她與母親共同創辦了「原少樂團」,專門以泰雅族的傳統樂器來演奏。她告訴我們,最初只是想陪伴孩子,讓他們有一個能安心聚在一起的地方,但慢慢地,她發現音樂可以成為一種力量,讓孩子們既與文化連結,也能以此走向更廣闊的舞台。她希望文化不只留存在展館裡,而能透過音樂活生生地走向更多人。

 

 

      正因為她長年陪伴孩子,也透過音樂守護文化,所以當她聽到我們正在為孩子們做「聲音地圖」時,立刻展露出特別的共鳴。我們第一次聊天就聊了很久,從孩子到教育,從文化到夢想,像是彼此早已認識般自然。也因為這份初始的信任,我們之後一再回到三毛故居,和她分享近況。甚至在遊客到來時,她也總是熱情地把我們介紹出去,邀請我們一起向大家分享計畫。許多新的緣分與交流,正是透過她這座橋梁而延伸開來。她的存在,讓我們不再只是「外來的服務者」,而是逐漸被放進社區生活中的一份子。

 

 

      另一段深刻的相遇,是與秀菊姐錄製了podcast。她與我們分享許多泰雅族的文化,也用簡單一句話道出這裡的人情與隱形的規範——「你有飯吃,他沒飯吃,你要分給他。」這不只是待客之道,而是從祖訓 gaga 延續下來的生活規範。分享與共存,構成了部落最深的溫度。她告訴我們,泰雅的古調並不是單純的音樂,它更像是一種「語言」的延伸。在爭執與協商時,族人會用旋律代替尖銳的語句,讓情緒慢慢降溫,讓矛盾有空間沉澱。那是一種來自祖先的智慧,把激烈轉為柔軟,把爆發化為和解。然而,她的眼神裡也有憂心。語言逐漸消失,祭典被觀光化、簡化,家族的力量被削弱。文化一旦被外部視角主導,就有可能被誤解、被消解。她的話語很堅定——「文化要靠我們自己守護。」這不只是一種宣言,更是一種深刻的責任感。

 

 

        她還提醒我們,來到這片土地,第一步不是探索,而是尊重。要先接受,才能真正感受其中的美好。她說,尊重不是一種姿態,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當你願意放下急躁、用心聽見不同的聲音,你才會真正明白這片土地所承載的重量。走出訪談時,我心裡一直迴盪著她的話。文化的保存不是一場浪漫的理想,而是一種日復一日的責任。那是一種溫柔卻堅定的守望,也是一種提醒:在理解之前,先學會謙卑;在記錄之前,先學會傾聽。

 

作者小檔案

王泰崴
國立成功大學

大家好呀~我是王泰崴!

當大家還在拚寫滿人生考卷時,我選擇帶著「白卷」出走。不是沒想法,而是想讓生活留下空白,裝進更多故事。無論是志工、旅行、創作,我熱愛走進他人的人生,也勇敢書寫自己的荒唐與溫柔。白卷,才有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