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心得 - 嘉義 古民社區 - 郭晏欣

大學最後一個暑假,你想怎麼過?
一年前開始,我不斷的問自己這個問題。曾經的我也和大家一樣,只想安穩的讀書準備考研究所。
但在我心中,那個想出去探索的我逐漸壯大,最後我決定踏上蹲點的旅程,發揮自身長才深入探索台灣這片土地的美好。
現在看來,是我畢生的暑假中,做過最正確的決定。
「古民社區 - 樸實農村代表」
我所在的社區位於嘉義新港鄉,有新港奉天宮的後花園之稱的古民社區。
這裡的居民大多數都是畢生在種田的農夫,每天的生活都是兩點一線的往返於家和田之間。
正因如此樸實的生活,造就了他們單純的性格。
我特別喜歡跟這裡的居民聊天,他們個性都很可愛。
因為沒有都市的心機和猜疑,同時又與我們的成長環境不同,所以跟他們聊什麼話題他們都會感到很新奇,而且總是會用那一貫的熱情態度來與你交流。
這樣的人情溫度,是我在過往未曾感受到的體驗。
縱使只有15天的萍水相逢,我和這些長者的距離好似深交數年的好鄰居般無話不談。
很是羨慕這些農民們,能在一個充滿愛和關懷的社區中生活。
「理想與現實間:服務的真諦」
前往古民社區前,我們與社區理事長進行了數次的討論,我們規劃了縝密的課程活動,想要帶給長輩還有社區有意義的體驗。
但進入社區的第一天,馬上有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體會。
由於我先前曾在直轄市中心的社區中服務的經驗,在我理想中的長者都是很有活力,而且對生活常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這裡的居民很多甚至都沒上過學,對電子產品更是一無所知,城鄉差距就這麼震撼的在我眼前上演。
因此我們的教案勢必要做出調整,我們馬上整頓好教材,在第一天下午成功和長輩快速地拉近距離。
後續的課程以及長者訪視,我們也是漸漸地在實作中培養出了動態調整的敏銳度,我和汪齊會時刻觀察長者的狀況,做出相應的優化行動。
課程部分,我們帶來了體能與認知功能所結合的「體智能訓練」。
照服員在某次課程中,很是欣慰的跟我們說:多虧有你們,才能讓他們(長者)主動起身活動;長者也會在課後很高興地和我們分享課堂的正面回饋。
這段經歷讓我真正體會到服務不只是帶進課程,更是用心傾聽與動態調整。
與長者互動的過程,使我學會了觀察需求、靈活應變,也讓我收穫了寶貴的人情回饋與成長。
今後,我將以更謙卑、寬廣的心態投入助人的服務。
「開口說話的力量」
在古民,我們每天都在認識新的人。
蹲點期間,我們訪問了數十位在地人,其中包括了古民村民、議員、鄉長、奉天宮董事長等人。
從青年到90歲的長者,各種五花八門的職業、居民都和我們聊過了一輪。
蹲點前我自認為是個很怕生的人,在第一次行前培訓時我幾乎沒有什麼發言,培訓後基金會甚至還打電話來關心我的狀況。
但在蹲點期間,我不斷跨出舒適圈,主動去和路上的居民交談,他們熱情的回應給了我很大的自信,讓我不再畏懼和陌生人聊天。
除了培養出破冰的信心外,主動發言也幫助我們在古民村的生活中獲得許多難能可貴的機遇。
像是獲得夜市表演的機會、跟店家聊天後被請客、在奉天宮張貼我們的海報、受邀去數名長者家中作客等等。
這些事件都是我們開口去和他們搭話後,才得以發生的精采故事。
很感謝這些在蹲點生活中豐富我們人生的貴人們,一次次讓我們真切感受到新港的人情味。
也感謝當初勇敢選擇了古民社區的自己;在這十五天的旅程裡,農村社區的溫暖與真誠,深深烙印在心。
每一次互動、每一份滋味,都是成長的養分,也是此行最難忘的收穫。
作者小檔案

湊咖專業戶,腦中充滿各種清奇想法的人士,只要是能跟人交流的有趣地方都能看到我的存在。平時過著四點一線的生活,學校、健身房、家和網路世界。喜歡都市的便利,但總嚮往著能在鄉村找到愜意的生活模式,於是我來到了蹲點,準備和農村居民們一起交織出新世代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