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心得 - 嘉義瑪娜有機文化生活促進會 - 楊詠葳

在嘉義阿里山海拔1300公尺的20天生活裡,樂野村是我們居住的區域,離奮起湖很近交通和飲食都算方便,小七和萊爾富更是我們常常不知去向時選擇的落腳地。蹲點的前三天可謂我人生20年來最驚恐的日子。蹲點的日子裡,我負責騎車,寄上山的二手藍色機車,第二天便在山路爬坡時熄火。起初以為是車油不夠,所以和宛菉下車用牽的,這時對面車道一位中年男子看見過來,他騎著車跟在我後面,用他的腳推著車牌,直到抵達加油站,他卻瀟灑轉身離開。陌生人的幫助來的很突然,當下腦袋在「好人」、「壞人」間不斷地評斷,不敢貿然接受幫助,卻也很需要他的出手援救。人性的信任與依賴在那刻,有了更深度、更理解的進展,真實看地見了台灣人善的一面。恰恰在20天裡,這樣的畫面與感受時常不時的浮現,非常幸福且令人珍惜的。

 

車子熄火後,隔兩天輪胎再被釘子刺破,只能以時速20公里騎著蜿蜒的山路。對於只把機車作為交通工具的我而言,騎山路的膽怯與惶恐在蹲點的日子裡格外鮮明。除了騎車的驚險,被蜜蜂螫更是始料未及的事。竹蜂攻擊我的頭頂,酥麻、疼痛的感覺快速地襲捲而來,全身發抖,當下真以為自己要在山上死去,感受了生命的脆弱與恐懼。在山上,好像什麼東西都變得很清晰,很接近踏實。

08.jpg

人與蟲、人與狗、生與死、生命與生命... ...,在這裡可以很輕易地專注在當下的事。仔細觀察蚱蜢的腿,種下高麗菜苗,專注用心的在每一秒,不庸碌不匆忙,反而可以有一股安定感,可以深深感受到自己做的事,這是在都市感受不到的。對於生活的理解,在這裡迎來了新的篇章,人們寒暄溫暖,用一段很舒服距離相處著。這裡的大家,有自己的步調,自己的態度與特色。他們很認真欣喜地在過自己選擇的生活。

 

作為蹲點的一員,我覺得最艱辛的是在生活、記錄、採訪的身份轉換,一開始慢慢建立信任,融入對方生活的同時要能不像是個介入者。接著,熟悉後聊天的模式漸漸轉換成較正式的談話,又是另一種新的相處模式,雙方都在學習磨合。協助農產的行銷也不如我們預設的順利,因為農友忙得沒時間和我們會面,就沒有拍攝農產和農友訪問的機會。所以我和宛菉在20天裡不斷地重新思考要做些什麼。最後我們決定在當地汲取所需的素材,並協助餐廳重新設計牆畫,希望能吸引遊客的目光,合影上傳,變成另一種個人平台式的宣傳。明信片、宣傳設計的製作則是蹲點後執行,再一併融入我們這幾天最真實的感受。

 

20天其實非常短暫,才剛適應就結束的感覺,這樣的緊湊也使我們要不停去思考、調整,作為蹲點的一員到底能協助社區做到什麼。因爲宛菉和我都算是在鄉下長大的孩子,在山上沒有什麼不適應,只是突發狀況實在太多,機車熄火、爆胎,被蜜蜂螫、打滑摔車,在處理這些事情的同時,要一面更了解瑪納,產生自己的理解,以及思考如何協助瑪納行銷。覺得自己多半處於無力的狀態,因為當對方也不清楚自己需要什麼的時候,我們就要找方法協助釐清;當對方的時間、動力也不足時,說實在我們能協助的也很有限。社區的營造和規劃,如果要能完善進行,確實需要長時間的推行以及人力資源,然後盡力嘗試失敗,找尋成功的方法。這次的經驗讓我對於社區規劃有了更深遠的想法,會想繼續參與社區規劃相關工作,體會不同社區各自的特色,找尋適合當地發展行銷的部分,或是解決當地問題,或是用平台呈現當地的癥結點,讓更多人看見。

 

那我會說,蹲點20天後,我覺得瑪納現在最需要是內部農友們的召集,釐清雙方之間的誤會,而不是農產的外部行銷。這也是為甚麼我們最後選定,用自己的視角去行銷,製作明信片,以及選擇更多站在紀錄的角度,告訴大家「有機」這件事的辛苦和決定背後的原因。回到我自己,會需要更多的抽離,用更堅定的口吻提出更多我們聽到的、看到的狀況,不要擔心起爭執選擇不講,因為講了,問題才有被正視的機會。

作者小檔案

楊詠葳
台灣師範大學

我是楊詠崴,有點搞笑,常被說怪,感受力很強。期望用影像和文字將值得及需要被知道的故事傳達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