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花蓮 邦查農場 - 《EP16 離開,家,然後好好道別》

今天是們在邦查的最後一天,我們給自己的任務也很簡單,那就是「好好道別」。

農場的工作時間,從早上五點開始,但其實我們都是七點才上工。今天為了能夠與大家告別,我們也特別早起一些,希望能夠再好好的把與大家相處的這一刻。

 

我們坐在最常待的工作場所——洗蔥、打稻穀的小空地上,一邊拍下農場的空景,一邊觀看阿姨們包菜、洗蔥,阿姨們工作還是一樣愜意又勤快。

 

在邦查蹲點,與其說是我們去邦查服務,不如說,是邦查給了我們學習的機會。

 

第一課、是文化

 

「原生種糯米不是與阿美族有關,他就是我們的文化」

 

我們主要的服務,是把阿美族祖先百年前種下的種子,重新建檔、找回來。

在建檔的過程中,因為資料散逸,我們一度卡關找不到資料,甚至也開始懷疑,重新種回已經被淘汰的種子,之中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秀蓮姐說,她覺得,這些他們曾經的生活,就是阿美族的文化、阿美族的精神之一,而他的任務,就是搭起文化斷裂的橋樑,將曾經消失的那段文化找回來。

 

第二課、是精神姿態

 

「務農,不要坐著,要彎腰,才叫務農。」

 

這是我們在學習插秧時,小花阿姨告訴我們的話。

 

對於我們來說,農夫、農業的形象,一直是模糊的,我們並不知道他詳細的樣貌、工作服務是什麼,更不知道我們餐桌上的食物是從何而來。

 

插秧工作結束後,腰背間的痠痛提醒了我們,我們的食物就是這樣來的,這就是農人、農人生活的一部份。

 

第三課、是精神

 

做,就對了。

 

不管是當初從別人手裡接到種子,在完全不知道種子資訊、栽培失敗就可能絕種的風險下,毅然決然扛下的秀蓮姐;或是工作最久、補貼家庭生計的小花阿姨。

 

能努力、肯吃苦、敢投入,是邦查的精神,也是我們學到最寶貴的一課。

 

邦查,位於馬錫山腳下的光復鄉,源於馬太鞍溪的純淨水源滋潤著這片土地的萬物,是阿美族人世代居住的故鄉,這裡也已經成為了我們的第二個家。

 

今天,離開,家,然後好好道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