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心得 - 台南菁寮村 - 陳俞廷
遠離臺北到南部鄉村生活這麼久,這是我第一次經驗:第一次像課本裡面的社會學家一樣,如此深入自己的田野地區,在那裡與當地居民彼此相互分享、建立濃厚的感情。以前不是沒有當過志工經驗,可是唯有與他們長時間相處,才能真正體會那些我們口中所謂明白的難處,以及發現別人所不能察覺到的困難。
菁寮是一個慢生活的小鎮,在那裡的老人顧守著他們祖先流傳下來的農田,默默辛苦耕耘;孩子們無憂無慮、在田梗間嬉戲,他們擁有著比都市小孩更快樂的童年。在一望無際的阡陌橫亙間,可以看見一條快速鐵路龐然突出,高鐵雖然縮短南北通車的距離,但城鄉差距依舊存在──生活機能、教育資源與醫療的缺乏、青壯年人口的外移。這些問題或許一時難解,但仍有一群人在社區的一角,默默奉獻自己的力量,種下希望的種子、培育新生力 ,為社區點亮新氣象──他們是菁寮教會的牧師以及牧師娘。
來到菁寮教會,你不會感覺自己置身於教會中,因為他與以往教會莊嚴肅穆的形象有所不同,在那裡你可以聽到孩子的嬉笑、奔跑聲,是一個充滿朝氣的教會。孩子們和牧師、牧師娘是師生、是朋友,更像家人。每個孩子來到這裡,背後或許都有一個另你感到心疼的故事,但是來到了這裡,你只會看到孩子們自信、快樂的笑聲。
大環境的影響,讓這些孩子往往在沒有機會發掘自己的才能時,缺乏自信,但教會這個平臺卻給了他們發展的空間,不管他們是否真的對電腦方面感興趣,透過與學校不同學習知識的方式,這種能夠實務展現的機會,無形中也增添他們的自信心。因為知道自己有一技之長,所以講到自己的專長時,總可以看見孩子期會的孩子都十分熱衷打鼓,尤其是美秀,當她打鼓的時候,或是教我如何打鼓的那種神情,是多麼的神采飛揚、讓人以她為榮。
這些孩子在青春的路上,當挫折出現而自己的家人卻無法陪在身邊時,對他們而言,有像家人的教會兄弟姊妹給予鼓勵和陪伴。他們的青春期,因為有教會家人的陪伴,所以並不孤單。
我想以後自己成為一位老師時,不會忘記牧師對我們的提點,想給孩子一個像家的班級,而自己不是一個以上對下的權威者,不要只是想著要孩子如何、如何,卻給孩子們設限,而是在正確不走偏的道路上,給孩子自由發揮的空間,是給建議而不是給指令。永遠記住自己是一個陪伴者,當自己與孩子一同成長時,你才能看見孩子的轉變,與他們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學習、一起同玩。這也是我蹲點15天的感想:與他們一起生活、真正的了解他們,才會明白他們的處境,不要以高高姿態的想法,短短15天就想改變一切,因為你不是他們不可能讓他們說變就變,但只要改變一個人、一件事,或者是一個小小的觀念,都是成為自己最想要的改變。說真的,自己從這趟旅行中,受到這些孩子給我的感動,遠比我帶給他們的更多更多。
作者小檔案
我是陳俞廷,就讀輔仁大學社會系及輔修教育學程。個性有點像長不大孩子,很喜歡與孩子們一起相處、陪著他們一起成長,當他們的大姊姊;也很喜歡攝影──想把瞬間變成永恆,捕捉別人看不見的視角。相信「助人為快樂之本」的我,從來沒想過能將自己的所愛與信念結合在一起,發揮1+1大於1的力量,透過媒介的號招讓更多人加入,成為另一種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