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花蓮羅山社區 - 鄭惠文

來到羅山的第二天,終於放晴,社區聯絡人孟臻姊帶我們去跟村長打聲招呼,於是我們認識了聚在村長家雜貨店喝酒聊天的大哥大姊們。他們熱情的招呼我們坐下,問我們在那裡讀書,大概是我們的年紀讓他們想起在城市工作或上學的兒孫。他們常邊聊著孩子們,邊遞給我們一罐飲料,我們就坐在他們身邊靜靜的聽他們講故事。

 

原來農村有這樣習慣,農人們晨起作田,到烈日當空,他們就聚在一起喝酒聊天,下午較涼爽的時候再繼續耕作,有時候會帶來下酒菜、雞酒、水果、炒花生­­,招呼大家來吃。聊天的過程我們發現,他們來自不同族群,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現在越來越多的還有越南籍外配,但這都不阻礙他們杯與杯間的談笑。「我們很自豪哦,來這裡的任何族群都可以融合的非常好。」初來乍到的我們,因為他們的熱情,也很快地融入當地。

 

第一次看到村長娘素珍姊,她正在收拾剛剛一桌的觥籌交錯和滿地狼藉,我想像她是家裡溫柔的支柱,洞察人性而體恤人情。每次和素珍姊聊天時,她都邊指揮著周遭的秩序而不致出錯。有次是送貨的夥計到雜貨店,她一一指引擺放的位置還不忘請他喝一杯涼的;有次是黑狗追咬在旁邊溜直排輪的孩子,素珍姊脫下鞋朝黑狗丟去,邊告訴我們追人的狗就是要教訓牠。素珍姊在我心裡一直就是這樣的俠女印象。素珍姊雖然忙,但總是熱心地回答我們的問題、介紹村裡的人給我們認識,還幫我們宣傳我們的畫畫課。羅山的人們就是這樣,他們完全的相信你,傾心對你好。來到這個重山環抱的小村落,我看到的是城市裡沒有的陶然忘機,因善良而產生的無懼。

 

第四天依著素珍姊的介紹,我們去訪問馮大哥,和他聊富里和羅山的發展。他們成立生態解說班,讓富里鄉的孩子認識家鄉自然生態,慢慢訓練他們能在遊客前自信的介紹家鄉之美。「藉由這個計畫,讓下一代對土地有認同,或許他們出去後有一天會想回來。」當下我非常感動,我在這個計畫裡看見農村再生的希望,看見自然與發展的平衡。那天的談話在我裡面產生巨大的共鳴,推著我去記錄小小解說員的計畫。雖然後來的許多限制,使我們的影片只帶到部分計畫的介紹,但其實這個故事仍然在我心裡播放著。直到現在我也一再問自己,為甚麼參加蹲點?又為什麼想參與偏鄉醫療?以前只是隱約有一個引力拉著我去偏鄉做服務,現在我明白那是對土地的感情,因腳踏在這片土地的人所產生的愛。我生長在這片土地上,很幸運自己得到那麼多資源,那是我必須要為養育我的土地做些什麼的負擔,因為這個連結,人才不會覺得虛無吧。

 

對於拍攝紀錄片完全沒有經驗的我們,原以為只是紀錄所看見的、聽見的故事,沒想到我們在沒有察覺的時候,也走進故事,成了故事裡的角色、入了戲,與故事一同呼吸、一同哭笑。是啊,羅山的土好黏,一旦來了,就被黏在這裡了。

作者小檔案

鄭惠文
高雄醫學大學

就讀高雄醫學大學牙醫系三年級。熱愛服裝、繪畫、平面設計、攝影等藝術。從小到大都是個別人覺得腦子裡怎麼會有這些讓人眉毛飛到髮際的想法的怪女生(連爸媽都覺得我是一顆怪蛋),但有一天因為耶穌的愛知道自己不是奇怪而是「獨特」。於是想跟耶穌一起走出城市去旅行,用祂愛我的方式去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