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屏東善導書院 - 莊佳樺
還沒正式蹲點時,聽著學長姐們分享他們的蹲點心得,說這15天需要努力撐過去,有可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瓶頸,必須要我們去克服,但聽著是一回事,自己實際經歷又是另一回事。
第一天剛下客運,就有一個熱心的伯伯問著我們要去哪、是做什麼的、有沒有什麼地方需要幫忙的,讓原本擔心沒辦法融入當地的我微微地鬆了一口氣,之後的幾天都有善導書院的老師從旁協助我們,要說在這裡的15天,比較不方便的地方,就是因為我們所居住的地方沒有網路,在我們煩惱該如何是好時,突然想到!不是有7-11嘛!因此我們在這15天中,天天去小七報到,是的你沒看錯,是「天天」,我甚至想是否該在小七設個簽到表,集滿15天可以給自己什麼獎品之類的,起初第一、二天還不打緊,到五、六天時,每天晚上固定到小七去報到時都會努力的催眠自己「我們很快就會走的,我們很快就會走的……」,一進門你看到店員,他們的臉上就寫著「你們怎麼天天來的…?」的疑惑表情,不過到後期店員想必也習以為常,我們也習以為常,因為到蹲點後期,要統整資料看有什麼畫面還沒拍的要補拍、什麼人還沒訪問的要訪問、什麼資料漏掉要再補齊的,忙都忙翻了,哪有時間去理會是否尷尬這回事,我們就把小七當作我們自己家的「灶咖」一般,在裡頭神色自若地做著自己的事情,有一天我們在小七遇到一位書院的老師,隔天,似乎是整個書院的人都知道我們天天在小七的事情了,可見鄉村的人感情真的很融洽,不只是書院,整個新豐村的人們關係都非常的緊密。
為什麼我會說他們關係緊密,還記得第一天我們剛下車遇到的伯伯嗎?我們偶然在一間叫做「喵Bu咖啡」裡頭吃飯時,再次遇到那位伯伯,而且他還是咖啡館老闆娘的親戚,說到這裡你們可能會覺得這只是一般偶遇,但是如果你在三、四個不同的地方,甚至是路邊,都遇到同一個人,他們一看到你就熱情地跟你打招呼,我忽然想,這個村落大家的關係也太好了吧!時常看著長輩們到處串門子,有時在村長家,有時在廟口,有時在路邊就聊了起來,他們都聊得很起勁,雖然個個年紀一大把,但是在他們談笑風生的笑容裡,可以看到的是他們對這個社區的喜愛,以及對這片土地的珍惜。
經過八八風災後重建過後的的新豐村,已經絲毫沒有當年的情景,在我們外人眼裡感受可能只是「哇!好可怕!」,但是在新豐村居們的心裏卻是永遠的傷痕,雖然結痂,疤痕還是在的。我們訪問村長時,記得那天我們是下午2點去,先是跟村長小聊了大約一個小時,訪問完後我們繼續聊天,聊著聊著便談七年前的八八風災,描述了當時風災是如何影響整個村落,村長似乎微微紅著眼眶,當我們要繼續追問下去時,「你們不要問這個啦!我怕我等一下會哭……」,雖然長輩們每次跟我們聊天都是嘻嘻哈哈,但是這個疤痕卻深深存留在他們的心中,直到他們老去的那天。
在15天中,我感受到的並不是我們去幫助社區什麼,而是社區幫了我們很多,體驗當地的生活、當地的人情味,說到人情味,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們每到一個地方,不管是拍影片或是跟長輩聊天,甚至只是一面之緣,大家都會很熱情的招待,送我們這個那個的,15天後,我帶了一堆的芭樂回家,也算是一種特別的紀念吧!只要我有空,一定會回去新豐村,再次回味這次的感動!
作者小檔案
1997年出生於彰化市,從6歲開始畫畫,到現在讀的也是相關科系,高中到台中讀書,大學流浪至台北,這次又漂流到屏東,不喜歡一成不變,追求體驗各式各樣的生活,嘗試沒嘗試過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