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屏東楓林教會 - 陳彥碩

  為期兩個禮拜的蹲點轉眼間已經到了尾聲,也許是因為每天都有不同的事件等待我們去追逐,也或許是因為來到這邊過後的生活其實和都市相差不多,才讓我們很快的適應了這裡的生活,以至於忘了時間吧。但在這段時間裡,我們也發現了許多有趣的楓林特色,少了這些特色,就不能稱之為楓林。

  首先,楓林務農的人口眾多,其中更以愛文芒果為這裡重要的經濟作物。而火龍果則是在家家戶戶庭院裡常見的植物,通常自給自足居多。因此幾乎每個家庭的冰箱裡都會有芒果和火龍果,這兩種也是我們最常在home媽家吃到的水果。也因為自給自足,所以品質更是不在話下,每一口都是鮮嫩多汁。在這段時間吃的芒果跟平時一整個芒果產季在家吃的量差不多,可以想見楓林的人們有多幸福。

  再者,楓林人有著獨特的熱情,好客卻不魯莽,相處起來是很愉快的。例如某天我們便受邀吃了全豬大餐和吉拿富。吉拿富一道小米包裹著豬肉等內餡,再用竹葉包起來水煮而成的料理,類似長條狀的小米粽。這道料理據說是部落居民最常吃的食物之一,也是各大祭典婚宴必備美食,據說有祈福之意,因此這道料理也有人翻譯為「祈納福」。雖然鄰居阿姨一度想要跟我們敬酒,但聽到我們不方便喝之後也沒有強迫或失望,反而拿礦泉水給我們喝。這種互動方式讓人覺得特別窩心。

  最後一點,也是特別讓我覺得很不一樣的是,這裡的人打招呼不是「哈囉」或「早安」,而是「平安」。不論何時何地見面、打招呼,或者是在傳line訊息,先說聲平安當開場白準沒錯。甚至跟這邊的居民說早安或哈囉時,他們反而會有點愣住。造就這種文化的主因,跟長期深耕於此地的教會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排灣族的宗教信仰以基督教為主,這點可以從遍布獅子鄉的大大小小教會中看出端倪,而楓林村更是連一間寺廟都看不到。而每週日的禮拜更是居民齊聚一堂、交流感情的重要活動,而其中又有母語禮拜和國語禮拜之分,年紀較長的Vuvu們通常會參加母語禮拜,而年輕人則大多參加國語禮拜。

  我們每周參加禮拜時都有不同的感受,第一次的期待與緊張,第二次以衛教者的角度出發,而最後一次則是不捨的別離。第二周做禮拜時,我們利用主日學的時間,教導孩子們蛀牙的成因以及貝氏刷牙法,最後更帶著這群小孩一起刷牙、實地演練一番。雖然孩子們上課時依舊有些失控,但能感受到他們和第一次見面時比起來更願意和我們互動。

  牙刷刷去的不僅是口腔的髒污,更刷去了我們和孩子們之間的隔閡與界線。

  課堂結束後,孩子拉著我們一起玩躲貓貓。雖然在教堂能躲藏的地方相當有限,三兩下就能抓到人,但一夥人還是玩得不亦樂乎,一直到國語禮拜結束後孩子們才依依不捨地回家。臨走前孩子問我們以後是不是每個禮拜都會陪他們玩?我們先是愣了一下,然後回答到下禮拜還會來,之後就不一定了。看著他們嘟著嘴的失望表情,心底彷彿隱約刺痛了一下。

  或許我們從來沒準備好面對別離吧。

作者小檔案

陳彥碩
高雄醫學大學

陳彥碩,高雄醫學大學牙醫系三年級。

對心理學很感興趣,總覺得可以更認識身邊的人。

喜歡玩桌遊,喜歡和朋友聚在一起開懷大笑。

會為了逗人開心而表現得浮誇,也會為了怕氣氛尷尬而字斟句酌。

平凡無奇的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