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心得 - 花蓮邦查農場 - 陳姿如

今年暑假,我和馨慧來到花蓮的邦查農場,在這裡度過了十五天躬耕生活,認識了這裡的農民,知道了很多關於作物的知識,了解原住民的野菜文化,這十五天,我們脫離了原本的舒適圈,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和自己生活圈完全不同的地方,去體驗那裡的生活,在這段日子裡,腦海裡有許多衝擊以及新想法的誕生。

 

      第一個衝擊是對於農業的看法,一直以來,農對我而言的印象是全身總是髒兮兮的,是一個非常辛苦的行業,而農夫是學歷比較不好,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想法比較活在當下的一群人,然而,這次來到邦查,才發現人有百百種,農夫也有百百種。

 

       有像秀蓮姐一樣有經濟頭腦,也願意花費時間學習來創立事業的農夫;有像麗娟姐一樣只是希望遠方的某個人可以吃得健康、知足常樂的農夫;有像巴奈一樣從植物來學習人生哲學的有智慧的農夫。每一種農夫從事農業的動機都不同,個性與想法自然也會不同,他們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特質。

 

       我發現不應該對某一個族群貼標籤,因為族群其實是很多個體組成的,而只要是個體就會有差異性,但當我們對一個族群不了解時,總是用對該族群的刻板印象來定義他們,或是從媒體、從他人來獲得資訊,但我們沒有實際接觸他們,沒有用眼睛真正的了解他們,只用一些膚淺的標籤定義他們,但當我們用個體的角度看待他們,會發現這個族群是複雜的,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單一。

 

       然而,我發現我認識的農夫都有個特質,他們都願意一步一腳印、踏實地做自己該做的事情,不會想著要一步登天、偷懶耍小聰明,他們也不會把自己想得很不凡,認真做自己的事,專心耕種,就可以得到自己應得的果實。

 

       第二個衝擊是對於農業的看法,原本一開始我是很不喜歡勞動工作的,但馨慧說非常想體驗阿美族野菜文化和農業,起初看到班表,發現自己幾乎每天都要做勞務工作,對於自認為比較懶惰的我來說,其實很害怕。然而,在真的做農之後,發現流汗的感覺、雙手沾滿泥土的感覺、讓自己累到回家倒頭就睡的感覺、每天早上五點半就醒來的感覺,這些感覺其實都很不錯,雖然真的很累,但發現身體有勞動比較健康,也不會每天無所事事。

 

       雖然如此,還是覺得在農場工作的農夫非常辛苦,我們只是去體驗十五天,但他們每天都在那裡工作,就這樣過了數年,每天彎腰灑種、採菜,其實對於腰部是一種傷害,而且在烈日下工作,若沒有適時補充水分,很容易中暑。而且邦查農場的接貨量很大,很容易因為出貨而需要趕時間採收,長期下來其實是件很辛苦的工作。

 

       而新想法的誕生則是在採訪巴奈時,對於她提出的對於事情的看法,讓我有很深的反思,她說我們其實不應該去左右植物的生長,有時候我們灑肥料、除草劑,是為了讓植物可以長得比較快、比較健康,只是這樣真的對植物好嗎?會不會不用做這些事情,它們反而可以在自然環境下成長得更茁壯?

 

      之後我就開始思考,很多生活中的事情也是這樣,我們可能看到家人、朋友生活出現問題,想要去幫忙解決,只是該做到何種地步,其實是很值得省思和注意的,或者是我們看到社會有什麼問題,比如說農業缺工、有機產業的成本過高等等,我們想要去幫助農夫,但是怎麼樣的幫助才算是合理?又或者我們的幫助,是不是來自於自以為是的賣弄與操控呢?

作者小檔案

陳姿如
輔仁大學

我叫陳姿如,屏東人。

喜歡村上春樹,喜歡貓咪,喜歡熱奶茶,喜歡暖暖的午後

合起來就是,

喜歡在暖暖的午後抱著貓咪一邊喝熱奶茶一邊看村上春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