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三峽復興堂 - Day3-4/從陌生到熟悉

如前一天,一個大早7:30從教會門口傳來陣陣神采奕奕的說話聲,復興堂的孩子們總是迫不急待地和大家相聚,為早上兩堂「崇拜」(意思:俗稱「禮拜」在教會裡的指定時間及地點,對尊敬的上帝給予讚頌)做準備。陸陸續續地我們也看到鄰近三峽復興堂的信仰者前來參與屬於三峽復興堂的星期日崇拜課。

 

首先,是敬拜(意思:唱聖歌。廣義:信仰落實於生活,生活落實於信仰;狹義:沒有特定的儀式下表達我們對上地的敬愛),我和小魚都不曾參加過教會崇拜課,這算是我們的初體驗,但這個體驗卻和我們既定印象中的嚴肅莊重形象不同,它充滿著活潑、歡樂卻不失原有意義,台下的每位教徒隨著音樂高唱出你我對上帝的敬愛。

 

丁牧師說著聖經故事,這次的題目是「依著上帝的意思憂愁」(取自經文:哥林多後書7:2-10),有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保羅認為人生的困難就像感冒一樣,需要及時治療才能漸漸痊癒;相反地,若持續拖延不去正視,想要解決難題會花上更多的時間與後悔。」就像三峽復興堂裡的孩子們有牧師、老師,他們為這些孩子的付出、關愛和教導,幫助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快樂且順遂。

 

今天也正有兩個人要舉行受洗儀式,「受洗」代表著正式成為基督徒,感受到上帝對你的愛與恩典,而你也同樣地緊握上帝的手,一個崇愛的心使你願意跟隨上帝。

 

三峽復興堂除了在三峽有據點之外,在鶯歌也有設立分會,小欽哥帶著我們驅車前往三鶯地區晃晃,並接送6位中午於學校暑輔放學的小朋友。一開始先到附近,因為政府開發案而發展起來的繁榮商業住宅區,接著經過隆恩社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猶如築起一幢無法逃離自由的小世界,之後便出現以雜草交錯而成的小徑,裡面是三鶯部落(坐落於三鶯大橋下)的弱勢原住民們,他們過著有水卻沒電的生活,居住於內的人們對外人進入是極大敏感的,這樣的防備心想必背後一定藏著很多的無奈和傷心。

 復興堂的課輔班學生分別分布於三峽、鶯歌、土城,另外樹林區(但現在仍因交通問題無法克服,所以還尚未有學生),在台灣大部分人眼中認識的三峽鶯歌,以老街文化而出名,但距離老街不遠處的偏山區有著一些低收入戶家庭的孩子們需要我們給予多點關心。

 中午午休時間,我們訪問一位臉上洋溢著清新笑容的女孩小妤,在這段時間聊天過程中,得知她在復興堂的成長過程和家裡背景,她跟著哥哥(上一篇日誌提到的小佑)加入復興堂,過去她也曾待過課輔班,現在是高一升高二,已經沒有課輔班的課程,但依舊每天回到復興堂,對她而言,三峽復興堂就是她的第二個家。在這幾天受訪者們的口中,有一大共通點,便是「在復興堂有了像家一樣的歸屬感。」

 

 

由於我們到三峽開始蹲點的時間點,已經是課輔班星期五放學時間,三峽復興堂有國小(三峽區學生)和國中(三峽、鶯歌區學生)課輔班,周一至周五的暑期課程既多元又豐富,下午時分,乃玉老師帶著國小班學生做勞作─「DIY雙色混和橡皮圈」,這是教導孩子培養耐心也可以學習配色,每個孩子都帶著笑容完成屬於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