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花蓮魯巴斯部落 - 【魯巴斯日記第六章|秀麥阿嬤的柑仔店】

在部落的一隅,有家神奇的柑仔店,門口和大部分雜貨店一樣掛著「菸酒牌」,一台冰箱擺放了各式飲品。特別的是,這家柑仔店有個小廚房,每天中午都會販賣「限量湯麵」,超過下午1點就買不到了。再往店裡面走,還可以看到一個小型的「編織工作室」,極具民族特色的布條掛滿牆壁,桌上放著一台已經有些年紀的織布機,這裡,就是秀麥阿嬤的柑仔店。

「我媽媽說我生下來本來是好好的,結果一直發高燒,不曉得多大的時候就小兒麻痺了。」秀麥阿嬤無奈地說道,以前部落沒有大醫院,一開始只是簡單的拿中藥吃,加上家人工作繁忙,沒有太多的心力照顧她,即使後來看了西醫,還是種下了病根,雖然能夠行走,但卻會有些一拐一拐的。

 

織布是太魯閣族重要的傳統技藝,不僅代表女性的身分地位,亦牽繫著上一代與下一代,媽媽教導女兒如何織布,並製作帶有家族情感的手織布作為女兒的嫁妝。有別於現今常見的桌上型織布機(桌機),在傳統的太魯閣文化中,女子多使用地上型織布機(地機),雙腳頂著地機,並在腰後綁一條腰帶支撐身體,手拿梭子在經線之間橫向不停地來回穿梭,織布的過程中會不斷發出「咚咚」的聲音。

回想起小時候坐在母親身旁,看著她織布的情景,秀麥阿嬤也曾渴望學習織布,還記得當時母親是這樣回應她的:「我可以教你,但我怕你其中一邊的腳沒辦法用力,地機一定要兩個腳力一樣,」秀麥阿嬤語帶失落,「我媽媽就說我沒有辦法。」但,依舊對織布充滿興趣的她,到中晚年時,便一鼓作氣去學習桌機,「第一天學的時候馬上高血壓緊張,還把機器的那個木頭拉太緊斷掉。」秀麥阿嬤開朗的語氣中,是對織布的熱愛。

 

談及織布技藝的傳承,秀麥阿嬤指出,雖然附近許多小學都有在推廣織布課程,但小學畢業後,進入國中、高中,沒有了課程,小朋友可能就會漸漸淡忘,加上現在人手一支手機,「不是那麼多人都對織布有興趣。」面對這樣的困境,秀麥阿嬤轉而笑笑地說:「我女兒最近說要學,一直在說,媽媽機器不要賣捏,我要學!」她認為,不管現在有多少人願意學習,只要還有人有興趣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