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花蓮魯巴斯部落 - 【魯巴斯日記第四章|關於編織】

「回家的路百百種,你可以選擇自己的方式,有人去調查傳統領域、研究自己的族群,有人學習織布或木雕的技藝,沒有人規定你一定要樣樣都會才叫Truku,你要找個你有興趣的點去認同自己的身份。」原住民文物館的導覽員Uhay姐姐,分享曾入圍金曲獎的布農族歌手馬詠恩老師的話。

 

透過母語歌詞的寫作,與學習傳統太魯閣族傳統的織布,姐姐將自己對部落文化的情感注入在生活之中。從小並非生長在部落,直到出社會後才決定回到家鄉尋根。國小的時候因為原住民的身份被同學冠上「番仔」的綽號,回到家跟爸媽提到,才知道這是帶有歧視意味的字眼,「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不再去談自己的身份,不敢再說自己是原住民。」一直到大學加入了學校原住民社團,才漸漸認同自己的身份。

 (圖/地上型織布機)

為了在導覽時更生動介紹這項傳統技藝給遊客,Uhay姐姐特意向同事學習編織。姐姐分享,織布幫助她靜下心,從中習得人生哲學,「織線的時候如果錯了,要救是很困難的事情,就像你只要走錯路,修正就要花更大的力氣去彌補,所以要好好的走這段路。」

 

Uhay姐姐說,在訪問後她有一些心得與感觸。回顧第一年在原住民文物館,單純以口說介紹讓她覺得空虛,但在第二年深入鑽研編織技藝後,意識到自己的心態轉變,不只是將導覽視為工作,更是聯繫與自己太魯閣族文化的橋樑,正走在回家的路上。

 (圖/高知妹長老與她的工作室)

「村莊只剩六個人會做傳統的編織。」

來到高知妹長老的「基谷工作室」,印入眼簾的是一件件編織的圖騰,這裡,是魯巴斯僅剩為數不多會傳統編織的工作室。

 

在許多布料上看到的「祖靈之眼」,是太魯閣族文化的象徵。高知妹長老憶起,年輕時母親曾有意傳授編織的技藝,但她到了四十多歲時才學習,因此工作室使用的是桌上型織布機(簡稱桌機)。

 

高長老解釋,傳統型的地上型織布機(簡稱地織),織具皆是由男生建造,在建成之後,編織的工作則是由女生完成,男性不可以再觸碰。長老還告訴我們,從前小孩的衣服皆是母親親手編織而成的,若是女性不勤勞織布,孩子就沒有衣服可以穿!

 

聽說不同圖騰也有不同象徵意義喔!平織的紋路希望收到的人能夠平平安安的,米粒紋象徵期許來年的稻穀能夠豐收,橋紋則是與太魯閣族的神話有關,希望往生後能夠通過彩虹橋。但因為沒有經過考證,這些都只是留傳下來的說法與猜測。

109343446_121254499645737_5195461986487571579.jpg -  【魯巴斯日記第四章|關於編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