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馬祖南竿鄉馬港社區發展協會 - 《有飯有伴》

一頓飯的距離

今天一早,我們來到協會,參與社區的共餐準備。

一到現場,大家很快地投入工作:搬桌椅、抬餐桶、打菜、整理場地、拍照紀錄……每一個動作都在為這場共餐做努力。

不只在協會裡要忙,我們還跟著心薇姐,一起將熱騰騰的便當送往幾位行動不便的長輩家中。

雖然他們無法到場參與,但當他們接過餐盒、對我們笑著說「謝謝」的那一刻,我們深刻感受到:

有時,一頓飯不只是果腹,而是一種陪伴、一份被記得的感覺。


意外的小插曲

 

今天的共餐現場,彷彿在進行一場耐熱考驗。

冷氣雖然有開,但始終送不出一絲涼意,整個空間悶熱得像三溫暖,只有三台電風扇勉強運轉著。

吃到一半,現場突然跳電,連僅有的電扇也停了,空氣瞬間凝住。

看著長輩們額頭上的汗不斷滴落,我們心裡都替他們擔心:這樣的環境,真的吃得下嗎?

 

現場也傳來幾聲小小的抱怨,有人輕聲說熱、有人有手搧風,但大部分的人都選擇離留下。

他們依然坐在位置上,把餐點一口一口吃完,邊擦汗邊與左右鄰居聊各種日常。

即使悶熱難耐,他們也選擇留下,只為和熟面孔坐在一起,說說話、吃頓飯。


一頓飯背後的努力

這次共餐的每一道菜,都是心薇姐和姨婆從前一天就開始張羅的。

她們特別選用無刺的魚,還準備了透心涼的夏日甜點,只為讓長輩們吃得安心、吃得舒服。

 

餐後的清理也不輕鬆,碗盤堆得像小山一樣,

我們輪番沖洗、刷洗、再過水,來回洗了四次,只希望下次共餐能有更乾淨安全的環境。

從備菜、上菜到收尾,這每一個環節都藏著無數不容易被看見的細節與辛勞,還有很多很多的關心。

這樣一場看似平凡的共餐活動,背後其實是一場長時間的接力合作。


夜晚的藍眼淚冒險

 

晚上,我們參加了藍眼淚的搖櫓船活動。

穿上救生衣、拿起木槳,踏上小船,準備一探藍眼淚的真面目。

每當槳劃過水面,藍眼淚就閃著淡淡的光,像星星碎落在海裡一樣。

雖然這樣的景色無法被鏡頭留下,但那微光搖曳的畫面,早已悄悄留在我們的記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