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心得 - 台南疼厝邊協會 - 賴淳懿

初來到台南的疼厝邊全人發展關顧協會時,我發現其實跟自己想像的很不一樣。這裡並不是偏鄉,甚至離台南市區僅五至十分鐘的車程,但是這裡卻有這麼一大群,我們長久以來,有意無意忽視的新住民族群。當聽見執行長告訴我們,這些新住民媽媽的人數,不包含孩子,就已經遠遠超過了台灣原住民的人數許多,這樣的相對比較,讓我們十分驚訝台灣社會對這個現象的消極處理。

 

在十五天的蹲點期間裡,我們沒有辦法和這些新住民媽媽們朝夕相處,因為她們白天必須工作,晚上必須照顧家庭,忙碌於工作和家務之間的她們,只能撥出零碎的時間來接受我們的訪問。而我們接觸了她們的孩子、工作、家庭,也跟著感受到了她們在台灣生活的辛苦。

DSC_5829.JPG

慢慢地認識了姊妹們之後,我們發現,對大部分的新住民媽媽來說,語言是她們融入台灣社會最大的障礙。語言不通,工作比較難找,孩子的教育、成長也沒辦法在第一線上給予幫助,和家人的溝通也容易有了隔閡。就算是來自中國大陸的媽媽們,生活在像台南這樣一個高度使用台語的環境裡,對她們來說,溝通上也是有相當的難度。

 

來自四川,在傳統市場賣滷牛肉的芳芳姊曾跟我們聊到,她來台灣生活,雖然在溝通上面,比其他來自東南亞的姊妹們容易了許多,但是在傳統市場裡,幾乎都必須使用台語來和客人互動,因此對台語一竅不通、國語帶了一點不同口音的她來說,在招攬生意之上難免會有點吃虧。

 

這些新住民媽媽來到台灣,雖然面對著完全陌生的語言環境,有時候還加上略不友善的大眾態度,但她們仍全心全意地為家庭付出,硬著頭皮去適應在台灣的生活。另外,在考量經濟條件之下,她們扛起了一部份,甚至是全部的家計,外出工作;下班之後,除了擔起家務之外,也跟著孩子們一起學習中文。她們比一般的台灣媽媽還要辛苦,但是她們跟台灣媽媽一點也沒有不同,她們的愛一點都沒有比較少。

 

來自印尼的翠芳姊,已經來台灣十幾年了,她告訴我們,她來到台灣之後,為了克服語言的障礙,從小學開始讀,讀到了高職的學歷。經歷了這樣的學習過程,讓她的中文進步快速,也讓她跟上了自己孩子的學習。而現在國語流利的她,已經能夠擔任人力公司的通譯人員,開始協助其他在台灣的印尼勞工與新住民姊妹解決就業以及溝通上的問題。

IMG_3065.JPG

我們這次遇見了非常多的新住民姊妹們,她們每個都年紀輕輕就嫁來台灣,在這裡落葉生根,為台灣這個社會生兒育女,全心付出,她們很努力地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真的很希望能藉由我們小小的一點點力量,讓多一點點的人看見她們,重視她們。

作者小檔案

賴淳懿
政治大學

目前就讀政大廣播電視學系,今年暑假過後,即將升上大四。大學期間的寒暑假,一直都有參與各項的志工服務,每一次的志工經驗,不論是在台灣偏鄉,或是遠方的異國小鎮,都讓我帶回滿滿的感動,一次比一次更有動力地去參與服務。因此,想在正式成為準畢業生前,這段忐忑的等待期間,第一次嘗試用自己所學來幫助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