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心得 - 苗栗野桐工坊 - 許懷方
這趟蹲點之旅,讓我深感衝擊的,是第一個禮拜和工坊夥伴的夜談。
和紡放從晚上十一點多聊到半夜一點半。他是比我小一歲的大學生,對於自己身分和未來的路,卻比我有更深入的反思和清楚的定位。聽他滔滔不絕地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從一開始進入模特兒行業飽受欺侮但也因緣際會愛上設計,到之後花了一年的時間到處調查阿美族的傳統文化,他對於夢想(部落裡的工作坊、對部落服裝文化保存責任)的追尋與對部落的責任感,讓我深感佩服,甚至慚愧。
身為台灣人,我們自己的文化基底到底是什麼。我想身分認同是許多台灣孩子會面臨的問題。我祖先從大陸來,爸媽是台灣土生土長的閩南人,而我們成長的世代,卻是更加多元,摻雜東亞和西洋的文化大熔爐。到底什麼是我們的?我們缺乏識別度。我們不像原住民,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有千年的歷史,每一族都有淵遠流長的神話、祭典、服飾等等的傳統文化。失根不打緊,我竟然到十九二十歲才對這文化孤兒的狀況感到焦慮。我們像美國一樣是來自古老國家移民的後代,但從台灣現在年輕人普遍的生活型態,我只感受到漸趨一致化的都市樣貌。
我渴求對於傳統更深刻的理解與傳承,而不僅止於過年放放鞭炮、端午吃吃粽子的程度。原住民看我們皆是漢人,但漢人也是有分客家人閩南人等等的啊。因為對於文學和藝術的熱愛,經常閱讀相關雜誌,並發覺那些夠引起國際興趣和名聲的作品,往往流露著創作者背後的文化痕跡,讓作品具有辨識度和淵源。
回顧自己寫小說的歷程,始終是嚴重挑食,讀的盡是國外的翻譯小說,寫出來的奇幻故事也都有著像翻譯過的文字樣貌,題材更不外乎來自歐洲的傳說。然而其實台灣也有很多有趣過妖物誌可以發揮、透過文字發揚光大。我期望自己能夠像是尼爾蓋曼(唉…終究還是以外國作家做榜樣),將自己生活的城市,結合本土傳說,寫出不落俗套的台灣奇幻故事。
除了文化認同的衝擊,我也深切感受到大自然的滋潤。從小到大我都是住在都市,頂多周末和家人去走走步道。這次來野桐,是第一次長時間居住在被大自然包圍的環境中。還記得初次下到大安溪河畔時,被山河蒼茫的景色震懾了。我和夥伴怡靖穿梭在一望無涯的芒草迷宮裡,抬頭一望發現自己被蓊鬱群山包圍著,而越過芒草迷宮、涉過沙岸後,就是雨後洶湧的大安溪水。四周無人,只有湍急水流和蟲鳴鳥叫的聲音。孤獨,原始,卻又生氣盎然。那時心中像是有一顆寧靜溫暖的光球不斷膨脹,直到照亮我們身體每個角落,甚至超越身體,與身外的大自然合而為一。那段時間我們感到平靜,心胸寬廣如天空,想像力奔馳著。我們重返孩子的面貌,玩河畔泥沙玩得不亦樂乎,還為手臂上的泥印記創造了一個故事。那時起我們幾乎上癮了,想要每天散步到河畔,沐浴在大自然給我們的沉靜和靈感之中。
一般人會認為偏遠部落裡的孩子資源匱乏,學習環境不夠健全,但其實,他們擁有來自大自然的富足,那樣的滋潤,大自然裡的顏色、氣味、聲音、生命和毀滅性力量,這些所帶來的人格塑造和啟發,是任何都市條件都無法比擬的。色舞繞幼兒園的教育便結合了大自然,讓孩子們認識周遭環境,並結合藝術、音樂和傳統生活技能。跟現在國小就被送去補習的學習風氣相比,他們的成長或許是相對健康的,我相信那些孩子未來會走出很不一樣的路。大自然在他們的成長歷程留下深刻印記…..能夠擁有這樣的童年,也是一種幸福。
作者小檔案
外文系。見習女詩人。偶而寫小說&畫畫。喜歡花草、攝影和音樂。具有奇特的異次元空間磁場,身邊的東西常常因此神秘消失。本著對藝術和旅行的愛,和怡靖一同踏上往前往野桐工坊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