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北投硫磺谷社區發展協會 - 蹲點 Day13|最後一週的分期蹲點開始啦!

   暫離北投四日的反思:硫磺谷社區阿公阿嬤溫暖到讓我更堅定志向啦!

8/19 離開北投先回政大臺北家後,在 8/20-8/22 小兒職能治療所見習期間,都跟12歲以下-幼兒園的小朋友相處

跟蹲點台灣一樣,每天都要寫每日見習概況和期末一份見習報告。

 

▼ 見習的小兒職能治療所往窗戶外面看的風景▼                  ▼ 北投90歲的奶奶(老家在中國,年輕時跟隨國民政府來台的)與她的小女兒▼

每日反思的過程中,我問自己:與孩子相處比較開心,還是在社區陪伴長輩比較開心?

我發現自己在北投社區中,或是在其他有長輩在的場域與長輩互動,我就會像如魚得水般,比較知道要怎麼跟長輩相處,因此也比較喜歡和長輩互動。

就像見習時遇到的職能治療師們說的:「要做小兒職能治療師,首先你要在接觸小朋友的過程中,有被滋養的感覺,這樣才能在小兒職能治療師這條路上走得長久。」

我想我在北投硫磺谷社區發展協會,遇到這些處處關心我們的社區阿公阿嬤們,讓我也有被長輩滋養的感覺,所以讓我更加堅定未來要做服務社區長輩的職能治療師。

 

▼ 在臺北家反思 ▼


  三度回歸北投_感覺像是回到第三個家

「喂,彩妃,我今天在臺北家把命運無比坎坷的第一篇到第三篇日誌處理完,我再回家喔...咦? 喔喔喔不是啦,我的意思是去北投。」

8/24 中午我與彩妃的通話中,脫口而出「家」,想來是潛意識裡把在北投住的青年旅館當成家了

可能是因為住了「時間像是過了一個月的」一星期;也有可能是因為太喜歡硫磺谷社區的阿公阿嬤,想常駐在北投,和他們一起上課、遊遍陽明山、拍遍各種美照吧。

(第一個家是宜蘭;第二個家是臺北;第三個家是北投;第四個家才是讀大學的台中租屋處)

 

「小朋友,你們蹲點結束後一定要常常回來喔,阿姨我再帶你們去陽明山、北投各地玩!有你們在齁,我們都感覺據點更有活力了!」

「對啊對啊,你們超級可愛、又有耐心、活潑,未來有時間再來找我們一起上課,陪我們一起玩!」

這些都是8/11-8/19 社區阿嬤們對我們說的話,真的能感受到阿嬤們非常喜歡在據點看到我們,我們內心也處處流淌著阿公阿嬤們給予的溫暖。

 

寫手/ 率先回到北投的筑勻(彩妃要 8/25 才回歸)

2025.08.24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