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花蓮玉里福音部落 - 林巧恩

// 後記-在地故事 //
何謂「在地故事」?
自從聽聞有這樣一篇專文開始,這個問題便不斷在腦海中迴盪,始終難以輕易下定論。如今,當蹲點旅程告一段落,我想我終於能給出自己的答案——它不是片段,而是「全部」。
每一次奇遇、每一個瞬間,都像是緊密咬合的齒輪,缺少哪一個都無法完整運轉。正是這些人與事、景與情,交織而成屬於洛合谷獨一無二的在地故事。
【關於那間國小】
沿著193縣道前行,便能遇見松浦國小。這所承載七十餘年歷史的學校,是洛合谷孩子們最親近的學習場域,也是部落世代交會的縮影。
然而,這間被寄託無數希望的學校,如今卻也難逃少子化的陰影。過往一個年級能分為兩班、每班四、五十人,如今全校學生數不到百人,甚至曾出現「一個年級只有一位學生」的情況。
邦文老師在訪談中提及,這是大環境所致,難以單憑個人力量扭轉。聽到這段話時,我心裡浮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沉重。想像著曾經熱鬧的操場,如今卻只剩下零星的孩童奔跑,那份對比讓人感受到時間與現實的無情。
雖然我們無法立即改變現狀,但這份體悟讓我更堅信「教育」與「文化延續」的重要。也許,正是這些點滴的努力,能在未來悄悄播下新的希望。
【關於那片水源地】
第一次聽見「水源地」這個名字,是在美珍姐家的聚會裡。當姐姐們得知我們幾乎沒有外出遊玩時,難掩驚訝地說:「怎麼可能!我們小時候最愛往水源地跑了!」
對他們而言,水源地不只是供應農業與生活的泉源,更是童年記憶的遊樂場。孩子們三五成群或結伴而行,玩水、看星星,直到夕陽將落才依依歸家。大哥還補充說,過去水源地甚至能釣魚,只是近年為了生態保育才全面禁止。
聽著他們生動的描述,我腦海裡浮現一幅幅畫面:孩子們赤腳踩在冰涼的水裡,笑聲在山谷間迴盪,夜幕低垂時抬頭望見滿天星河。那是一種單純卻極為珍貴的快樂。
可惜的是,上回花蓮大地震造成土石崩落,橋梁受損,水源地不復昔日風貌。我雖未能親眼見到,但光是從族人口中聽來,就已感受到那片土地對他們的重要性。或許,下一次再回到洛合谷時,我能追隨他們的記憶,一同找回水源地最初的模樣。
【關於那個差點消失的釀酒文化】
採訪 Canglah 學長的那天,他與青年團的三位姐姐正忙著為豐年祭釀酒。短暫休息時,學長談起部落的釀酒文化,語氣裡夾帶著無奈與堅定。
日治時期起,酒被列為專賣品,私人釀酒被禁止,傳統因此受到重創。即便專賣制度廢止,青年外流卻使得這項技藝後繼無人,曾一度瀕臨失傳。
「明明是最熟悉的傳統,卻因為消逝而顯得如此陌生。」學長感慨地說,「所以我們更要把它找回來。」
我忽然意識到,釀酒不僅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記憶的守護。那股微甜的酒香,像是一條細緻的線,把過去與現在緊緊繫在一起。也正因為見證了這樣的努力,我才深切明白「文化傳承」並非口號,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用心守望。
洛合谷的一切,對我而言都不只是單純的見聞,而是一次又一次的觸動。無論是校園的困境、水源地的回憶,抑或釀酒文化的延續,它們看似彼此獨立,卻共同訴說著一個訊息——在地故事並不遙遠,它就存在於生活的細節之中。
若要我再次回答「何謂在地故事」,我想我的答案依然是:全部。因為唯有將這些人與事珍惜並銘記,才能讓洛合谷真正被看見,也才能讓這份真摯的美好,持續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