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心得 - 台東卡大地布部落B組 - 李映昕

一開始報名蹲點,其實只是因為上學期剛好修了影像的課程,對於拍攝、剪輯有了一些概念,剛好暑假又有空檔,就隨手填了報名表。對於蹲點,我有很多想像,卻沒有把握一定會獲選。所以當我得知被選上時,又驚又喜。

 

報名之初,就聽說很多組的第一志願都是卡地布。在出發之前,為了瞭解部落,我找了很多新聞、文章甚至是論文來看(這大概是研究生的反射動作),對於部落的文化、議題有了一點點的了解。也知道,最近幾年部落面臨了一些挑戰:如大獵祭時被森林警察追捕,後來甚至發動北上遊行抗議;還有這一兩年的反對遷葬。這些堆起來有好幾公分厚的文獻,雖然讓我約略有了概念,卻始終覺得少了些什麼,但一時也說不上來。

 

蹲點結束後,我知道那是什麼了。那是有沒有實際走一趟的差別。

 

在蹲點之前,不管我讀過多少文章,從卡地布的教堂建築、文化復振一路念到原住民傳統領域,堆在我面前的始終都是沒有生命的紙張。蹲點的那15天中,接觸到很多部落族人,每個人背後彷彿都有一段故事,這些故事交織在一起,都是真實的人生。文化不再是抽象的詞彙,它是你的生活方式,而且一點都不難懂。蹲點回來之後的某一天深夜,我偶然再把之前讀過的文章打開,看到幾個熟悉的人名、以及族人常談論的議題,心裡已經是全然不同的感受。

DSC00546.JPG

每當接觸到新的人事物,我都不免要跟自己的生命經驗做對照,對我這樣一個漢人來說,部落的人情味,就如同我的家鄉一般熟悉。但我在卡地布看到的是,部落更團結,更有向心力,年輕人普遍也願意為部落付出。說實話,這讓我羨慕。高中就外出求學的我,對於「故鄉」、「家鄉」始終有一種無法面對的鄉愁:很想回去做點什麼,但是又不知道可以從何做起。蹲點的15天,聽了很多部落的事情,也知道內部還有一些問題待解決,但我的感想是,至少這代表還有人願意為部落付出,不像我的家鄉,離開了之後,連一個「回鄉」的理由都沒有。

DSC02963.JPG

這大概會是我生命中難以忘懷的一段旅程。每當跟朋友描述何謂「蹲點」,我都會再加上這麼一段:「這輩子,除非去當人類學家做田野,不然很難有機會如此深入地在一個地方生活」。回到台北之後,開始過帶、剪片,仔細回顧自己拍下的每一個畫面,這些畫面要串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是多麼有挑戰性的事情。真心謝謝每一個人,讓我有這個機會參與你們的生命,跟我分享這些片段。而我能做的,就是盡力回饋,用一輩子的真心相待。請讓我當你們的朋友,而不只是一個過客。

作者小檔案

李映昕
國立台灣大學

李映昕,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二年級,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畢業。土生土長的雲林人,但是有很強烈的高雄認同。喜歡原住民文化、旅行、攝影,未來希望當一個優秀的記者,也盼望有一天能為家鄉貢獻所學。李映昕,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二年級,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畢業。土生土長的雲林人,但是有很強烈的高雄認同。喜歡原住民文化、旅行、攝影,未來希望當一個優秀的記者,也盼望有一天能為家鄉貢獻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