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心得 - 南投良顯堂基金會 - 曾俞凱
平常走在街上,穿梭的人群中,我不會特別去注意小孩,他們依偎著父母,和家人享受天倫之樂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他們在我眼裡就像所有的路人一樣,只是街上移動的布景,除了長得特別可愛的孩子之外,我不會記得任何一張臉。但從埔里回來後,很不尋常地,我清楚記得許多當地孩子的臉孔,不管是曾經接觸過的人,或只是他們在車窗外一閃即逝的眼神,都帶給我一種不曾體會過的情緒。兩個禮拜在南投良顯堂基金會的蹲點過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當地小孩,或者說基金會的服務對象,與我們台北小孩的差異。
良顯堂有個孩子,媽媽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因為受不了丈夫的暴力相向而離家,所以家裡只有他、姊姊和爸爸三人。爸爸平時不太管教他,他漸漸地沉迷於網咖的遊戲世界,因為體型瘦弱,他無法在街頭與一般的青少年抗衡,沒事就只能待在網咖,偶爾幫別人跑跑腿。他個性十分封閉,不善與人相處,其他孩子常藉機嘲笑、捉弄他,他分不清楚旁人的哪些語言、動作是對自己的羞辱,但也不以為意。
另外一個個案是,爸爸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因病過世,家裡的人非但沒有安慰他,老一輩的甚至認為他和媽媽「剋父、剋夫」,把他爸爸的死怪到母子二人頭上。他不懂為何家裡人待自己如此不公平,從小就憤世嫉俗,常有反社會化的情緒。家裡待不下去了,他開始遊蕩到青少年聚集的宮廟,參與他們的陣頭活動。他漸漸變得暴躁易怒,甚至會在學校突然起乩,拿起掃把說自己被關公附身,所有人都壓制不了他。後來他跟著廟堂裡的人用藥,事發之後便走上了法律途徑。
其實社工有機會深入了解的個案情節並不算太嚴重,街頭的各個角落,有更多不為人知的生命正在受苦難。有露宿街頭整天抽菸喝酒鬧事的孩子,也有從小用藥用到無法自拔的孩子,他們身處的情況是外人無法想像的。我每天跟著社工觀察他們的個案,發現這些小孩的本性並不差,有些人在學校成績也名列前茅,會產生負向的轉變多是受到環境影響。這些孩子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家庭狀況非常不穩定,缺乏照護功能。家人可能早已變成仇人,只有外頭的世界可以接納他們。
當大家都聚集在廟堂前抽菸喝酒嚼檳榔,遞一根菸過來,不抽就等於跟他們過不去,再好的學生來到這裡都會被影響,久而久之就有樣學樣,慢慢也就習慣了。有些人即使心知肚明,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有害的甚至違法的,但為了維護那份生命中僅存的歸屬感,他們也無能為力,廟堂和街頭聚集的夥伴是他們現在的家人,原生家庭只剩下模糊的記憶,是一段他們不喜歡也不想面對的記憶。
回到我的生活圈子,又一次穿越那些人生中走過無數次的街道,又一次看到那些沒有長相的小孩,那些移動布景,我竟然沒有視而不見,腦海甚至浮現埔里街頭一張張孩子的臉孔,更多的是一股一股言語所無法表達的情緒。
作者小檔案
目前就讀政大新聞系,平時喜歡觀察生活週遭的一切,尤其是人。看到有意義的畫面,喜歡用相機或攝影機記錄下來,也喜歡自己創作故事,用畫面告訴大家心裡想的東西。個性隨和開朗,喜歡與人相處並融入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