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屏東阿禮部落 - 王昱翔

頭目 包基成:

 

包基成老師雖為頭目家族之繼承人,然早年在外擔任教職多年,往後才開始深耕部落事物。包老師相當關心部落事物,於我們蹲點期間,他幾乎日日比我們早起,但在我們每個熬夜的晚上,他也不比我們早睡多少,可說是相當為部落盡心盡力。

 

但其實於現代的部落來說,由於漢人行政體系的引入,傳統領袖的頭目已不再具有過去的法職權,也不再有管禮部落的義務。不過包老師仍舊心繫部落,除了與族人們一同居於部落的永久屋中,不論部落大大小小的會議他都從未缺席,甚至還為部落規劃重建相關的方針(四生發展),可說是部落重建的最大功臣。

 

 

社區理事長 巴文雄:

 

鋼條、竹子、茅草,族人們親手將取之於自然的素材拼湊搭建成一座座茅草屋,社區理事長巴文雄則於一旁協助指揮與慰勞辛苦的族人們。雖然作為社區理事長,阿禮小米祭的籌備他卻未曾缺席,從文化成長營到茅草屋搭建,幾乎凡事他都親力親為,與族人們一同站上第一線,或許這也是今年為什麼會有如此多族人樂意投入小米祭籌備的原因之一。

 

由於下山後鄰近漢人文化,原鄉的魯凱文化在搬遷下山的九年逐漸流失,為此,巴文雄理事長舉辦文化成長營、規劃戶外小米祭,只為讓下山後的阿禮仍舊保有原鄉的「原」味。

 

 

頭目夫人 盧鳳玉:

 

口中以魯凱語數著數字,雙手則拍打著輕快的節奏,百合希望小書坊的一樓總是歡騰著孩子的笑聲與頭目夫婦的教學聲。盧鳳玉師母平時白天是從事文化相關工作的公務員,但到了每周一晚上,她就化身部落孩子們的族語老師,與頭目一起帶著孩子閱讀學習,小米祭前更會一起為孩子們準備表演。

 

她深知遷徙對文化將造成深遠的影響,所以她更是努力地希望能讓部落的孩子別忘記原鄉上的文化與制度。從語言、歌曲到各式文化,她與頭目一同攜手替孩子們搭建魯凱文化的底基,希望即便在鄰近漢人文化的山下,阿禮原鄉的傳統仍舊能夠被延續。

 

文化成長營教師 杜中男:

 

杜中男從小便是在原鄉生活,因此他熟知各種部落的傳統技藝與文化,此次也擔任小米餅占卜的成長營講師。介於老與青之間的世代,他對於部落文化的流失尤其有感,訪問時多次感嘆現今部落文化的流失,有些祭儀甚至必須透過參照其他部落的作法或資料才得以傳承。

 

對杜中男來說,阿禮文化是他引以為傲也是他一心牽掛的大事,所以他這次特別鉅細靡遺地交代著小米餅占卜的每一細節,不論是如何用木杈翻動石頭或事後小米餅占卜所代表的意義,他渴望透過自己的講述將占卜的文化精髓傳予下一代的孩子們,使阿禮文化能持續生生不息。

作者小檔案

王昱翔
政治大學

王昱翔,政大新聞系,曾於校園媒體擔任記者。大學期間以學生記者身分接觸不同族群,並透過採寫呈現所聞。期許自己能多拼湊對社會的瞭解,並透過媒體推動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