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花蓮福音部落 - 顏靜芬

在部落裡生活對我而言每天都彷彿是一種全新的體驗,跟隨族人們專屬的生活步調與軌跡,讓我們看見了另一種不同以往的生活方式。常常一早起床後,我們便架著裝備穿梭在部落間,起初對於陌生的環境和人事不免感到害羞與憂懼,但隨著一聲聲親切的招呼與隨和的笑容,防衛的心理慢慢被融化。部落裡的老人家很多,我們最常走訪的是一位獨居在100號的鍾阿美奶奶,她的丈夫很早中風了,只能咬牙一人扛起家務拉拔孩子們成人,受訪時她笑著回顧往事的酸甜庫辣,一點一點歷歷在目,鏡頭前笑顏看來是那樣純粹,但我們怎麼也忽視不了當談及去世的丈夫和當年艱苦時光時,奶奶止不住的哽咽還有眼底閃爍含蓄隱忍的淚光,那樣淡淡笑著卻也噙著孤單的眼淚。

 

鍾阿美奶奶最好的朋友是我所認識的國中生林佳怡的奶奶,她同樣是位慈祥又親切的長輩,我們兩個傻小子總是受她們的照顧。奶奶們平時最喜歡聚在一起編織背籃,在為期三天的影像工作坊裡,我便帶著小朋友去採訪佳怡奶奶編織美麗的籃框,三種顏色的塑膠繩在奶奶手中巧妙地穿梭,層層交疊,錯縱複雜,幾天後便織成一只獨一無二的手工織籃。這樣的織籃當中帶著對奶奶們的對於色彩敏銳美感,還有對於兒孫輩深刻的情感關懷。我還記得,我問了奶奶這些編籃是否要販售呢?奶奶卻笑著說:「沒有,我都是做給我的孩子、孫子們背的。籃子結實,可以放重的東西,很好用!」在農地、工地工作的兒子孫子們,可以將沉重的鋤頭鐵鎚等放進籃框裡,背著走動特別省力。我總算知道為何奶奶在編織總是那樣愉悅,關於含蓄的關愛與想念都變編進了織籃裡,每一次色彩交疊之處,都訴說著對於家人無比的眷戀。在蹲點第15天,臨走之前我們特地去走訪奶奶們的家裡,向佳怡奶奶和鍾阿美阿嬤道別,我永遠忘不了當奶奶們拿出自己剛編好的彩色背籃贈與我們時,她們眼底那種對於孫輩無私的關愛,雖然我們只是在他們裡匆匆停留十五天的過客,奶奶們卻讓我們在部落找到了屬於家的歸屬。

 

起初在部落登門拜訪長輩時,我們總是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因為慣例告訴我們肯定會被拉去喝上兩杯,平時滴酒不沾的我們真的很不習慣。後來才漸漸明白一罐冰涼的台灣啤酒與一個簡單的塑膠杯,這是所有談話的開始,互相敬酒之際也是情感交集之處,不用華麗的餐食,只消幾張簡易桌椅甚至臨時搭建的棚屋,每個族人都實踐著阿美族最重要精神──「分享」。同時無論是公事私事,都能放鬆地在幾杯黃湯之間斡旋或紓解,其實也是種柔軟而智慧的處事。對我們而言,自己的生活中這樣的宴請只會在特殊的節日或場合出現,沒想到在部落裡卻天天上演,專屬部落的人情世故令我們大開眼界──無論是方插完秧後的水田或自家門口的庭院,只要有人的地方便有一場歡愉的宴席等著開桌!

作者小檔案

顏靜芬
中央大學

顏靜芬,生長於總是酷熱難耐的屏東,徹徹底底南國的孩子。目前就讀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三年級,喜歡思考、閱讀和創作,但常常會陷入思維的死胡同,因此需要很多次旅行與流浪來舒緩糾結的腦袋瓜兒。假若每個人都是一座沉默孤島,那麼此生最令我期待的事便非升官發財或名聞天下,而是能攢積足夠的勇氣獨自開啟一段漫長的旅程,在世界各地與不同的生命對話,同時,更是學會與自我相處,希冀在孤獨的生命旅程中終能找到心靈平靜的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