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北投硫磺谷社區 - 黃芝怡
陽光灑落的午後,土地公廟旁的國術館內傳出電視播報的聲響,和寥寥幾句話語,牆上舞獅頭的面鏡反射出我們的身影,隨著北投硫磺谷社區協會理事長的腳步,我們來拜訪國術館的傳人──李萬來先生。
隨著李萬來先生的話語,我們漸漸描繪出在地土地公廟的歷史。原本坐落於現捷運所經地區的土地公廟,幾十年前因為捷運的建設工程而移址到貴子坑溪旁,當地居民經常至此參拜,也漸漸成為在地的信仰中心。一旁的伯伯也加入我們的討論,提到以前的北投,熱鬧的場景似乎浮現眼前,日治時期的北投因為溫泉業的發達,那卡西走唱與限時專送等行業也跟著興起。話說至此,李先生也提及他叫限時專送的經歷,也激發了我們嘗試限時專送的好奇心。聽著伯伯們談論日治時期的北投,當時的北投充滿著溫泉硫磺氣與那卡西歌聲和笑語的畫面歷歷在目,而今日因廢娼政策而沒落的北投,硫磺氣味依舊在,但歌聲笑語只得留在過去。土地公廟是北投當地許多居民的回憶,從李萬來先生的眼神中,我們可以看見那份虔誠與熱誠的信仰,而土地公廟酬神等活動,也是凝聚社區居民的一大力量。
李萬來先生一家開設國術館已經三代,在當地也是頗有聲望,雖然國術館隨著西醫興起,現在已漸漸沒落,但仍不乏有村民前來國術館治療跌打損傷,現在的國術館不只是治療村民的傷,也是午後聚談、交換資訊的最佳場所。
在我們前來社區之前,曾聽聞當地有燒窯業的歷史,根據理事長的敘述,由於貴子坑溪上游產黏土,黏土是燒製陶瓷的原料,當時在貴子坑溪上游的確曾有燒窯業,在北投當地也曾有磁磚燒窯的存在,曾經興盛一時的燒窯產業,甚至曾運至鶯歌、淡水等地,並外銷至國外;但後來因為開挖黏土對環境產生過度的破壞,在颱風過後,政府決定禁止當地再開採黏土,當地的燒窯師傅失去了維生的工具,只得外移到鶯歌等地發展,才有今日出名的鶯歌陶瓷。
北投的發展歷史不只對鶯歌產生影響,淡水也與北投的經濟也息息相關。理事長告訴我們,以前在遙遠的山邊有一條淡北古道,當時北投當地有錢人家的產婦,產後需要鮮魚調養身體,在沒有保鮮設備的年代,只能將淡水捕到的鮮魚以人力挑擔的方式,沿著淡北古道一路跑回北投。話聞至此,我們瞠目結舌不能自己,在過去年代的挑夫身影,在理事長口中,彷彿又在淡北古道上奔跑著,北投的歷史也未曾停止。
在長輩談論的話語中,北投的歷史在陽光爛漫的午後被描繪出來,長輩回憶中的北投,和我們所見的北投景象重合,不同於一般觀光的眼光,我們在當地長者的一言一語中,對北投又多了一層認識,也深深體會到蹲點對認識當地的影響,歷史在一代人與一代人之間口耳相傳的,未曾中止。
作者小檔案
黃芝怡,就讀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喜歡不務正業學習外文。活在動盪年代、個性細膩易感傷的台南人。至今為止的路走得蜿蜒曲折,棄醫選商而學文,但繞路的風景總是意料之外的精彩。相信這個世界終究會有好事發生,幸而生於自由善良的台灣,希望能將所有治癒、溫暖人心的故事記錄下來,透過文字的溫度傳遞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