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花蓮黎明教養院 - 楊敏昕
:我們不盼孩子展翅高翼。
:只盼他們成為一朵深紅的簕杜鵑,依著我們的愛,攀爬至盛開。
蔓蔓簕杜鵑
相信每一位教師,心中一定都有一份堅持的盼願,希望照顧的孩子能一切平安、一切安好,在羽翼漸豐時,放手,任其飛翔。然而,對於負責肯納兒們的教保員來說,這是最難言喻的心聲。
肯納兒因著廣泛性發展障礙,在工作適應和獨立生活中,存在著許多碰壁。面對如何照護、幫助自立,教保員的態度,影響著他們未來的每一步。區別於其他療養院給予肯納兒的日常照顧,黎明教養院超脫單純「療」的功能,積極地以教育的方式使肯納兒們學會自立。猶如「黎明」的寓意般,成為大地第一縷光,掀開濃霧,帶給這一個世界嶄新的光暈與新生。
「我們隨時隨地都在教育」,是我從黎明教養院中,所學到最重要的真摯付出。黎明教養院的教保員,不僅僅照顧肯納兒的日常生活與身體狀況,更陪伴、等待孩子們,依著他們慢慢的步伐,練習成長。
他們是教師、教學者,甚至教育家。
肯納孩子的教學與我們一般所認知的教育不一樣,必須根據每一位孩子的狀況與固著行為來調整,包含運用實體、圖卡,甚至身體力行,每日每日的熟識與複習,才能應用於日常生活當中。像是,折毛巾這一件再平常、簡單不過的事情,卻是肯納兒們的課程內容之一,毛巾攤平、拉平後對折、一個毛巾腳腳要對到另一個毛巾腳腳,都是需要每日每日的反覆練習,才能夠再平整一點、再對齊一點。「肯納兒的學習能力稍慢,有時候我們一天、兩天就熟練的動作,他們可能需要一年、兩年,甚至三年,才慢慢有了一點動作的雛形出現」,肯納教保員伊軒老師,這麼形容著。
在蹲點於黎明教養院的短短17天內,最動人的地方在於看著教保員們,從不因為教導的對象是肯納孩子,而怠惰或者剝奪任何能夠督促他們學習的機會。面對肯納兒的不擅於表達情緒,每一份的脾氣、每一份的不要,都需要根據教保員的經驗來歸因。孩子們發憤大叫、咬手自傷,甚至,在被弄傷了、手臂被摳流血了、頭髮被抓落了的時刻,還是要繼續,直到孩子們學會了、做到了。
雖然,我們可能無法了解肯納兒們在學習能力方面的無助,但是,我們卻能從他們每日每日的小小跨越中,看到生命之盼望,看到背後那一份溫暖推手的努力。
記得,黎明教養院院區的門口種了一株高大的簕杜鵑,不管是來到教養院第一天的深紅齊放,或者是最後一天離開教養院的搖曳盛開,依稀都在述說著同一份故事。或許,不再要求孩子展翅、不再堅持孩子成為獨立的大樹,將他們視為一株株簕杜鵑,依著教保員們的愛,慢慢的,任其攀爬,會是最完美的綻放。
謝謝黎明教養院每一位真誠為肯納兒付出的教保員,從你們身上所體會的不單單是同身為教育者的共鳴,更感動於你們無私、無限的教育愛,那一份真誠又強大的溫暖。
穿過熙熙攘攘的台北後,相信待在花蓮黎明教養院的17天,會是我們2019年暑假最語意深長的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