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花蓮 邦查農場 - 林于婷

幾百年前,我們的祖先在這片土地種下「有毛的糯米」;現在,邦查,讓糯米回到屬於它的土地,讓種子的故事有所傳承。

 

邦查農場位於阿美族馬太鞍部落 —— 花蓮縣光復鄉的馬錫山山腳下,是阿美族最大的部落之一。「馬太鞍」部落名字的由來為阿美族語Fata'an,也就是樹豆的意思。主要範圍涵括大馬、大平、大同、大華、大安與大進共 6 個行政村。隨著人口增長,族人移往鄰近的鳳林鎮、瑞穗鄉、壽豐鄉與萬榮鄉,創立分支部落,形成阿美族少見的大型部落。

「在過去的時代,我們講方言是會被爸爸媽媽罵的!所以現在的wawa(阿美族語:孩子)很少講阿美族語囉!」邦查農場的蔡秀蘭阿嬤説。每個語言都代表著自己族群的文化,而一個族群語言的流失,往往代表著該文化面臨消失的危機。台灣原住民的語言大多沒有系統性的文字記載(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羅馬拼音,也是後人所發明),其餘皆是利用耆老口傳的方式(如歌謠、故事)傳給下一代孩子。總而言之,不管是原住民文化的傳承、過去的政府政策、或是現在的鄉村人口外流,都造成了原住民文化的嚴重斷層。

不過,在邦查農場中,阿美族語的出現是平常的,在這裡,大多數的員工都為中年阿美族女性。某一天工作下午,小花阿姨帶著他的孫女來到了農場,身為國小生的她,在學校也有積極學習族語課程。「Nga’ay ho …. kako」(你好 我的名字叫...)在辦公室中,他一遍又一遍的練習著課本裡的教材。然而,不只是國小生,在我們去阿嬤家探訪的那一天,年齡只有6歲的孫女也開始學習族語單詞,他指著周圍的物品,一項一項的介紹應對的族語分別是什麼?馬太鞍,似乎正在小心翼翼地保存著、積極的讓下一代學習著阿美族文化的點點滴滴。對她們來說,族語可能只是一個學校必修的學科,但當阿姨們看到wawa再次開口講族語時,臉上還是充斥著感動的神情。

這次在邦查農場著要進行的服務,為原住民作物保種計畫,就是將具有數百年歷史的原住民原生種作物保存、復育,讓他再次回到部落的土地上。在執行保種計畫的過程中,因為資料的遺失以及散逸,我們遇到了很多挑戰,也一直在懷疑,保種計畫進行的意義為何?保育曾經栽種,如今因為環境、產量問題,被淘汰的作物,又與原住民文化的關聯為何?秀蓮姐說:「這個原生種糯米,不是與我們原住民文化有什麼關聯,它就是我們原住民生活的一部份,也就是我們原住民的文化。」

透過這次的保種計畫,我們都認知到,其實,原住民的文化保存與傳承,並不僅僅只侷限在「語言」。秀蓮姐透過種下祖先的種子、生根、發芽的那刻,不僅象徵著多元物種保育的成功,也是原住民文化持續傳承、茁壯的景象。

 

作者小檔案

林于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嘿,我是于婷,你也可以叫我雨停,英文名字是Rainstop。

我喜歡閱讀、貓咪、鮮奶茶、還有紀錄我所愛的土地之故事、觸碰常人所知、感受常人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