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花蓮縣萬榮鄉 魯巴斯教會 - 司起菇香:欣馨向榮【盛滿收穫,也一同串起感情】-07.25


這一天像被細心排滿的日曆,串起一場場不期而遇。課堂上的笑聲、廚房裡的香氣、餐桌邊的分享,甚至深夜的竹筒飯與手作故事——每一次相聚都各有滋味,讓今日的行程盛滿收穫,不留一處空白。


◈笑著說再見

前一晚剪片到深夜,成果展當天索性睡過了頭,但仍順利開始早上的回顧活動。我們為這兩週的九堂課設計了對應的小遊戲,只要闖關成功,就能觀賞當天的回顧短片。活動結束後,我們一一揮手與大家道別,看著他們或步行、或騎車離開文健站。想到下週他們回來時,講台上已換了人,不免有些感慨。不過,我們知道,總有一天會再回來,再一次站在這裡,與他們相遇

  

謝謝妳們~老師再見喔!


◈廚房的福杯滿溢:尋寶去

今天不用為中午吃甚麼而苦惱,因為前一天牧師答應我們,今天要來親自下廚煮好料!一回到教會便直奔廚房,約莫十一點半,而目前仍在備料階段。因此我們倆也放下背包、洗淨雙手來當牧師的小幫手。又是炒飯又是燒水煮湯,當我們完成時時間已近下午一點,肚子也早已飢腸轆轆。

    

牧師為每個人添了滿滿一座小山的炒飯,同時笑著說這是「福杯滿溢」,要我們多吃一點,我們光是看到碗裡那尖尖的山頭,不禁又好笑又感謝。更可愛的,還有那鍋他戲稱的「寶藏湯」,自己動手會撈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寶藏呢!


◈巷口的共餐時光,走進尋常人家

傍晚結束最後一次的義診後,我們兩人一同前往美純姐家,因為下午受邀和她共進晚餐。美純姐是我們在教會認識的人之一,她熱衷於資源回收環境永續相關的議題,一走進屋內就能在櫃子上看見數個小盒,上面貼著瓶蓋、拉環、竹筷等標籤字樣,是她這幾年蒐集而來的物品,並能經過她的巧手與創意,變成新的實用物。她還貼心地送給我們每人一組環保餐具,說這樣以後到哪裡都能隨時用得上,也算是把一點綠色的生活習慣送給我們!

    

原先只是三人小聚,不過美純姐覺得煮太多了,便請我們致電另一位婆婆,邀約一起吃晚餐。沒想到,最後是變成將菜放進大鐵盤中,一起拿到小美長老家品嘗,桌上有來自不同廚房的料理,除了美純姐準備的煎魚、炒菜和海鮮炸物,還有婆婆的炒飯、小美長老的水餃與香蕉飯。矮桌上被各道料理佔據,而十幾人圍坐在桌旁,彼此靠的緊密,如同他們之間熟識的關係,而我們也自然融入其中。

很喜歡這種左鄰右舍一起分享、相聚品嘗彼此料理的時刻,這也是使這個地方關係更緊密、充滿人情味的秘訣之一吧!

 

PS 香蕉飯軟糯口感和香甜風味完全擄獲我們的心~♡


◈竹筒裡的手藝與故事

晚上近九點,我們倆騎著摩托車前往隔壁的明利村,為的是一睹竹筒飯的製作過程。熱心的美純姐替我們聯絡到明利村的村長夫人——秋蘭婆婆,今晚他們要製作部落中的經典美食竹筒飯!抵達後,婦女們正做著一支支的竹筒飯,也向我們展示平常使用到的工具與流程、介紹常用來製作的竹子種類。

    

原以為看完竹筒飯就結束了,想不到我們不經意問起掛在頭頂上的苧麻,她便熱心地為我們介紹,接著還帶我們進入位於住家旁的工作室。

    

一開燈,立刻令人眼睛一亮——小小的空間內塞滿了各式手作品,五顏六色,讓整個房間顯得華麗繽紛。工作室另一端的門打開,可以看到秋蘭婆婆種植的苧麻。她一併細細地為我們解說,並拿出稍早在手鍊上見到的特殊串珠:薏苡珠。這是一種常見於原住民族飾品的植物,表面有天然的琺瑯質,看起來自帶光澤,每顆的顏色與紋路都不相同,十分美麗。

我們也趁機問了不少關於紡織與圖騰的問題,一路從九點半聊到將近凌晨十二點,仍意猶未盡。對於這位在離開前兩天才認識的秋蘭婆婆,我們實在覺得相見恨晚。好在,我們得知明天正好是明利村的部落感恩祭,便與她相約在簽到處再見。回民宿的路上,掩蓋過疲憊的,是對這場意外得知的活動的驚喜感。

機車的燈光一路鋪向明天的期待。

撰寫人:鄭豈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