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花蓮 鐵份部落 - Day 8 | 與妮豆陣Ilisin

豐年祭,而非豐年節
▍手作的溫度──文健站成果展
週五,原本是文健站的服務時間。而今天則因豐年祭,順勢停課一次,改以成果展的形式召集長輩們。原來課前固定的測量血壓與體溫環節,兩位居服員也如往常那般替長輩量測與記錄著,不因長輩稍後完成團照拍攝,就會各自返家而有所改變。桌上陳列著的展品,有做工精細的小包包,也有創意十足的吸管畫。望著這些長輩們的作品,讓心不靈手不巧的某人自嘆不如。
早上八點多,在前往文健站的路上,早在距離數公尺外就已看見萬頭攢動。除了平日熟悉的長輩面孔,門口還擺有數張座椅,部分耆老在座位上,與身邊的人開心交談著。因為大家多操著一口流利的族語,一旁的我們也是霧裡聽花,只能感受著這份能夠跨越語言藩籬的喜悅之情。



▍限時快閃返鄉?
看著神采奕奕的長者們,與左鄰右舍談笑風生的模樣,撲面而來的朝氣蓬勃絲毫不比青年們遜色。儘管部落面臨著的青壯年人口外移的事實,年齡斷層問題也常讓雄哥打趣的說,只有在豐年祭這種時候,才有許多平時在外生活的年輕人回來,限時快閃返鄉。否則平常時候的部落,街道上除了貓貓狗狗的蹤跡,就是六歲以下與六十歲以上居民的專屬天地。
不過就心態而言,這些長輩們給人的感覺就像是曾經的青年也迎來了他們的年邁,在歲月的洗禮下,那顆年輕的心依舊跳動著,不過是被包覆在老年人的軀殼之中。年齡的大小並不意味著好與壞,更多可能代表肩負著相異的責任。盼著家園好的心意、守護美好的期許是相通的,只是做法也許不盡相同。

鐵份雖然小小一個,但團結與凝聚力卻是格外強烈,這是我們聽過族人對自身部落的評價。
只要有人認知文化的重量、重拾尋根的動力,這段記憶就能夠被鞏固、被保存、被傳承,而非留在過去,面對逐漸凋零的考驗。
▍來去玉里踅夜市
用過餐的午後,米布丁攤位累積了零星的幾單生意。眼看人流量逐漸減少,我們決定打烊收攤,專心整理準備發文的素材。文健站內,與我們同樣用著電腦處理要務的還有雄哥,偶爾穿插幾句的聊天,還邊享用著工作良伴的小點心,時光在不經意間快速流逝。


久違的星期五,想一睹玉里夜市風采的我們,預定了晚間的逛夜市行程,之後再返回會場拍攝迎靈祭典。夜市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豐富許多,也因此待了比預期還久。基本將夜市完整走過一圈,我們才開始了消費,最終拎著大包小包離開,包辦了晚餐、宵夜,乃至隔日的早點。

▍理解,從願意了解開始
回到會場,取得豐年祭攝影證的我們,擁有進入祭圈內拍攝的權利。這讓我們與前幾日,多由背後捕捉到族人歌舞的身影大有不同。在祭圈內的取景,使鏡頭得以作為中介,接收由面部神態與四肢表現所傳達出的情緒。透過圖像與影像的分享,能讓更多人看見部落、認識文化,無關身分,不問族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