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花蓮 鐵份部落 - Day 14 | 與妮豆陣玩紙黏土

想像力就是我的超能力
▍驚!臨時改教案?
來到蹲點的第十四天,如果不算明天壓軸的成果展,今天也是我們最後一次在文健站授課的日子。忘記有沒有在第二週某天裡的日誌裡說過,每當雄哥問起我們覺得蹲點十五天是短是長時,第一週總還感覺才剛開始呢,距離回家的日子一眼望不到頭。沒想到一步入第二週,時間的流逝彷彿也倍速的加快著,轉眼間已是倒數第二天。
經過先前與雄哥的討論,最後我們決定保留「部落記憶地圖」這堂課,並於今日執行。本日的講師依舊是熟悉的老朋友紅豆,當然在抵達的第二天後,我們用以走跳部落的名號早已改為長輩給予的族語名。
我們原先對本堂課的規劃,是長輩可以利用紙黏土捏出各自心中的鐵份,亦即由個人情感經驗出發,將自己能連結到鐵份的任何事物,以紙黏土表現出來。然而考量引導與操作方面的技術,這自由發揮的空間對於長輩而言,似乎有些無從下手。
這幾日觀察下來,長輩們還是需要比較清晰、明確的指示。因此昨天下午,迎來了調整教學方向後的第一次備課。一陣集思廣益後,最終拍板定案的DIY提議是鐵份小子與情人袋,想法正好是一人提的一個。




▍鐵份小子身世大揭祕
選擇鐵份小子與情人袋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與鐵份的密切關聯。情人袋不必多說,是阿美族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元素。至於鐵份小子是什麼,就要請各位看官移步我們的FB與IG帳號,頭貼正中央那位戴著斗笠、笑容可掬的生物,即為鐵份小子本人。
鐵份小子這個名字沒有什麼講究,不過是隨口一喊後的約定俗成,漫不經心與靈光乍現也是這樣一線之隔的。至於鐵份小子身世倒可以聊聊,鐵份部落的族語名為Afih,是米糠之意。有一說是這與部落居民自四面八方而來,終於鐵份塵埃落定的歷史,與其如米糠般隨風起落的象徵有關。
因而鐵份小子的形象,我們選擇以「米」來呈現。有趣的是,鐵份小子創作者的族語名,也正好與米有關,也就是我們的Panay,緣分果真妙不可言呀。

▍住在回憶裡的文健站
回到今日依舊歡快無比的文健站,雖然紙黏土版的情人袋與鐵份小子,我們這邊皆有提供圖片與樣品的參考,但這本質上是個讓大家盡情釋放超能力的時刻,每件作品也是各有千秋。情人袋有還原度高得驚人的、用色上五彩繽紛的。而鐵份小子,則有熱心的阿嬤加上了鼻子、耳朵的構造,讓鐵份小子與人類的差距又縮小了些。
很喜歡這種大家一起創作時的氛圍,自在的交流與不時傳來的歡聲笑語,讓人至今回想起還是滿面春風。日後回憶起這段蹲點的日子,在文健站的時光毫無疑問的,會是承載著我們許多美好點滴的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