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花蓮 鐵份部落 - Day 10 | 與妮豆陣部落跑透透

豐年祭倒數中

 


▍用祈福打開早晨

很快來到豐年祭尾聲。今日第一站行程,是記錄由婦女帶領著青女,走訪每家每戶的祈福活動。祈福隊伍由頭目家出發,討論過後,我們決定將腳架架在家門前,就地等待祈福大隊的到來。趁著這段空檔,小蘭姐從冷凍庫拿出了棒棒冰,雄哥則是搞定了紅包,邊聊著天邊等著婦女與青女抵達。

 

隨著歌聲、鈴聲、敲擊聲逐漸清晰,祈福團已到達隔壁。想要先睹為快的人首先跑了過去,伸出了一顆好奇的腦袋瓜一探究竟。一樣嘹亮的歌聲、一樣多變的隊形,讓所有人都沉浸在歡快的氛圍中,忍不住隨之搖擺起來。完成一個家戶的祈福後,這家會在門口準備一些小點心供享用,比如我們隔壁提供的是沙其瑪和飲料。

 

當輪到為雄哥及小蘭姐家祈福時,興奮的小蘭姐也加入了歌舞行列中。接著我們又跟拍了周圍幾家的祈福,眼見祈福的拍攝差不多了,我們掏出手機查看今日的時程表。這應該是我們這幾天,除了開啟拍照或攝影模式外,重複率也榜上有名的動作了。


▲祈福隊伍的背影。


▲前往下一家祈福的路途中。

▍下一站,捕魚

當女生們挨家挨戶進行著祈福時,男青年們也同時在河邊如火如荼的捕著魚。詢問了捕魚的所在地後,兩位包緊緊的阿婆與一輛機車向著目的地前進。上演了幾番迷途記後,才終於得其門而入,找到通往捕魚位置的不起眼小路。

 

由路面下到河邊的石子路,好在有一位熱心腸的哥哥及時伸出援手。他為我們引導腳下的路,也將我們領到眾人面前,由另一位大哥介紹我們給大家認識。小河邊,許多人隨意坐在稍為大顆一些的石頭上。而面前站著的,有正在教學及學習如何撒網捕魚的人,不遠處則有人生著準備煮魚的火。交談聲此起彼落,好不熱鬧。

 

認真向學的男青年們,在幾位前輩的悉心指導下,躍躍欲試著將手中的漁網撒出。在一旁的我們,多次聽到成功的關鍵字是「梳頭髮」,但看起來實在不太容易。撒出的網更多在落水後皺成一團,像頭髮上沒梳開的結。雖然有人打趣的說這大概也能抓到兩三隻魚,但不藏私的要領提點仍在繼續。當出現了一次完美的撒網,該有掌聲處一點都不吝嗇。

 

再後來,便是分工合作料理魚的環節。有人處理內臟、有人刮魚鱗、有人抹鹽,如流水線般的作業有條不紊的工作著,當然也是經歷了一些些些的整合,比如內臟與魚鱗沒有處理乾淨、抹鹽沒有先將魚強制下線,導致滿身是鹽的魚還在瘋狂抽動等,數落中帶著些搞笑。


▲聚集在河邊準備捕魚青年們。


▲豔陽下,教授與學習著如何灑網捕魚的師徒。


▲刮魚鱗中。


▲待會用來煮魚的大鍋。

▍錯過了小蘭姐的冠軍杯

接收到太陽公公提示收工的訊號,我們與將持續捕魚至午後的大夥先行告別。至市區補貨糧食,稍作休息後的我們,轉移陣地到了會場。可惜的是,我們錯過了女性論功行賞的冠軍杯儀式。尤其還是小蘭姐的榮耀時刻,且雄哥舉著的手機不知怎的,只錄到了短短幾秒。但有趕上的是末杯冠軍杯,在頭目一一細數功績後,手中獎盃造型的杯子會交付給有功者,再由其飲盡杯中酒。

 

正午時分,我們與會場裡的部落女性們共進午餐。除了自備的米飯,還有才煮好的兩鍋湯,分別是魚湯與菜湯。正當大快朵頤之時,一雙舉著的筷子出現在兩人中間,筷子上夾著一塊黑黑小小,看起來像肉的東西。再湊近一看,發現了兩根觸角樣的構造。在那雙筷子送入紅豆口中之前,我們得到了關於那塊肉的來歷──蝸牛,而紅豆表示是還不錯吃的,只是要一口吃掉別咬一半。

 

飯後,大會廣播著服務台發放凍凍果的消息。炎炎夏日來一根清涼消暑的冰,更別提金黃色的芒果口味看著多讓人垂涎欲滴。三兩下就將這純芒果製成的冰,獻祭給屬於甜點的胃後,我們決定返家歇息片刻,下午再來看青年搶旗。


▲高舉著冠軍杯的婦女。


▲古早味凍凍果,純天然無添加就是讚。

▍蛇行衝線的搶旗

搶旗的起跑線在會場外的路口,也是早早就聚集了大票人,有族人,有遊客,還有對自家兒子奪旗胸有成竹的喊聲迴盪著。起跑口令一下,男青年們埋頭就是一陣衝刺,逐漸沒入道路的盡頭。大約七分鐘後,成群的小小人影重回到觀眾視野之中,部落的紅旗飄揚在風中。

 

只要暫停鍵按的夠快,就沒人知道旗幟在下一秒上演了一段出走秀。重新上桿後,隊伍再次浩浩蕩蕩的前進。說時遲,那時快,為首的青年倏地加起了速,一下拉開與旁人的距離,衝線前還保持在蛇行姿勢。迎面而來還有拿著文旦、扛著香蕉的青年們,惹的群眾是哄堂大笑。

 

在夜晚的送靈祭典中,一年一度的豐年祭劃下了句點。重新擺起米布丁攤位的我們,明顯感受到人潮已少了大半。斜前方的炸物攤還啟動了嗅覺刺激,吸引聞香而去的人們,分明是欺負無法遠程散發魅力的米布丁。(開玩笑的,炸物攤的小老闆弟弟還有來給我們捧場,感恩的心)

 

大部分回來看看的族人已踏上歸途,又回到多數時候生活的地方。這幾天常聽雄哥對比著平時與年祭時的部落,「嫁」來阿美族三十年的他已是司空見慣,我們也細細品味著這些體悟。話語間,我們彷彿被帶到一個高處,能看見的部落面貌遠超我們這十天的見聞。此時,腦中閃過了楊力州導演在培力工作坊的提點,鎖定裂縫的鏡頭敘事,比起顯而易見的風景來得更有關注價值。


▲聞香而來的顧客與代理上工的小老闆。


▲積極營業中的米布丁攤(雖然堆滿各式食物)。


▲豐年祭的最後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