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心得 - 宜蘭東岳社區發展協會 - 施芊卉

每一趟旅行,都有結束的時候,然而每一次的道別,就是為了下一次的再見。

 

 

我們倆的合照.JPG  「蹲點」到今天回頭望去,不再是掛在海報網站的兩個字,而是當自己今日締結的深刻關係。上一秒,才跟在東岳部落認識的姊姊與他的女兒視訊,約好下次在木柵動物園見面,原來十五天是那麼的短,也同時是那麼的長。

 

  去年,我還大一的時候便看到了這個活動,對於喜歡攝影,同時也是民族學系的我來說,這是一個無比吸引我的機會,然而去年的我卻連初審都沒有過,儘管作品集跟今年再次申請的模樣並沒有太大差異。我覺得我準備好了,但機會沒有降臨,當今年再看到這個活動時,早已失去動力,或許這就是所謂的「沒緣」吧。

 

  然而有一天卻不知道為什麼,又再次跟雅旭提起。聊一聊後就決定一起報名,那時我正好在準備全大運,雅旭也在準備劇團的公演,既然如此忙碌還得花時間準備報名與作品集,甚至還有面試,那就不能有再次失敗的可能,兩個人互相Cover,沒想到就順利走到今天。

 

  我跟雅旭兩個人,從高中認識到現在,說真的我們倆的個性、喜歡的東西,很多都不一樣,但以前就一起共事不少次,若要找個合適的工作夥伴兼好友,他正是不二人選。或許有一種好朋友就是兩個人不相同,但可以去接受彼此的不同,甚至帶著彼此去體驗不同的世界吧!

 

 

東岳_初來乍到

 

  那天上午,我們剛考完期末考,搭著公車、捷運、客運、火車,轉呀轉終於來到東岳。

 

  跟社區發展協會的簡美姊姊約好,在文健站碰面。在車上,心又平靜,卻又有點緊張,外頭下著雨,印入眼簾的山景,已經半年沒有離開熟悉的地方,忙碌的生活讓我在都市叢林中穿梭,儘管台北不是我的家,但走在街道上已經少了剛來的新鮮感,好奇心也早被消磨殆盡,奔走都為了工作。這個穿梭,不再是通勤,卻也不像是旅遊,或許在這個過程,我反而能夠找到自己所盼望的感覺吧。

 

  一路想著,不知道東岳是什麼模樣,也不知道簡美姐是個怎麼樣的人。

 

  Google Map 我早就打開了一遍又一遍,看著街景圖片建構東岳的模樣,然而都無法形容第一次,我下車所看見的:蘇花公路隔著一邊是海、一頭是山,遠處的山頂著天,綿綿細雨讓畫面彷彿隔上了一層濾鏡,而山的一旁可以看到諸多房子,還有紅色鐵皮屋頂,我知道那就是他們的球場也是活動中心。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這個陌生的場景將會成為日常。

 

  在街道中轉呀轉,其實從東岳火車站走到社區發展協會不需要太多的時間,因為曾經在網路上看過照片的原因,我們很快就走到文化健康站,然而卻找不到網協會的門。我們走得更遠更遠,後來才發現協會的門藏在文化健康站的後方。初次見到簡美姐,沒想到他是一個年輕的姊姊,對我們非常的友善,花了一些時間討論了蹲點期間要做的事情,整個過程十分輕鬆愉悅,讓我跟雅旭走出協會門口時,便開始期待著接下來蹲點的日子。

 

預備心

  回到學校的隔天一早,我們便收拾好行囊前往基金會參與行前訓練營。我跟雅旭因為時間上的關係,只能參與到影像紀錄的工作坊,扛著大包小包的行李到了板橋,裡頭的大家早已在進行第一堂課,我們在外頭等待時,沒想到下一堂課的李老師便來與我們聊天,並且在過程中了解我們想拍的內容,給予一些建議,至今仍然受用,十分幸運。

 

  在那天大家都聚集著,老師不停地分享我們許多紀錄片拍攝的技巧,同時佳儀姐、郁棋姐也在一旁給予我們許多的幫助與建議。每個人在暑假都即將到社區蹲點,即便彼此互相不認識,卻可以感受到一種氛圍,大家一起為了即將到來的蹲點準備,而在此時的準備並不是為了到時能夠多麽掌握每分每秒的狀況,而是更能夠在短時間內更融入社區,更了解社區,讓紀錄片更貼近我們所想要敘述的故事。

 

  我跟雅旭回到台南之後,也找了南女台灣文化隊的老師聊聊,分享我們的這項活動,以他的經驗來給予一些建議。

 

  預備心過後,我們準備好了,準備好開始旅程了。

越過半個台灣_颱風過後

 

  原先預定的時間,遇上了颱風,基金會建議我們晚個二至三天再前往東岳,儘管有些遺憾,但經過溝通後還是以較為保險安全的方式,晚個幾天在抵達。我們來自台南,要到宜蘭南澳鄉這個地方需要繞過大半個台灣,各種轉車後才得以到達。儘管一早六點搭車,一路奔波到達東岳時已經有些疲憊,但都不減我們對於這塊土地的熱情。

 

  在文健站聽簡美姊姊介紹了社區,由於到達的時間是禮拜六,文健站只剩一個照護員姊姊在趕著工作,簡美姐也因為有其他工作要先忙碌就讓我們自行在社區逛逛,認識這個地方。社區並不大,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慢慢逛就可以把社區逛完,我跟雅旭便在學校找個地方坐著,拍起第一天的前導影片。

 

  東岳社區只有一間國小,東澳國小便是這裡的最高學府,畢業過後要繼續讀書便要搭火車到鄰近的南澳車站或其他地方求學。東澳國小校地並不大,但建築卻十分漂亮,有諸多彩繪融合了泰雅族的圖騰,建築並不高,因此可以看到後方的山。一走進校門,右方還設置了許多介紹的牌子,不管是東岳社區、射箭隊、飛魚都可以藉由這些告示初步的理解與認識,告示的後方還有一間傳統建築,據說裡頭有曬乾飛魚的諸多器材,然而因為我們在這裡的這段時間並沒有機會進入裡頭,所以都只能從他人的口中認識這間房子。

 

  這裡的操場是紅土操場,旁邊還有風雨球場,風雨球場內除了我們熟悉的籃球框以外,還有諸多射箭隊練習時使用的箭靶。在後方校舍的旁邊還有一個魚池與菜園,還有一塊地是提供他人露營的,整個校園給予人的感覺非常舒服,並不像其他學校讓人感覺的壓迫、規範。

 

  東澳國小後方的那條路一直往上走便會看到著名的東岳湧泉,我們在街道上鮮少看到人,然而來到這裡發現原來人都聚集在這裡,大大小小這裡或外頭的人都在此聚集,一旁攤位賣著飛魚乾、香腸等食物,中間草皮也有諸多家庭搭起帳篷或者烤肉著,湧泉內的人潮更是不在話下。

簡單繞完東岳部落後,我們回到文健站,此時文健站姊姊的女兒也被接到了這裡,他是一個四歲的小妹妹,一開始我們互不熟悉的乾瞪著眼,從沒想過到了我們離開後的今天,是仍然跟我們不斷聯絡的「好朋友」。

 

  晚上,我們先到主要與我們聯絡的大哥的家中,心怡姊跟我們又更詳細的跟我們介紹了東岳社區,等到大哥工作完回到家中時,便帶我們到達要住宿的地方,東哥跟Yagu姐的家。過往蹲點的同學都是住在大哥的家,但因為今年天氣較熱,剛好東哥他們的家有空房間可以提供我們住,於是我們便住到東哥的家。

 

  其實這也是我們第一次見到大哥本人,過往我們藉由其他人的紀錄片、影片看過大哥不少次,但見到本人還是不免有些生澀,但是大哥人十分好,熱情的與我們介紹,有時也帶著一些幽默讓我們不會緊張。在東哥家,第一天晚上就享用了Yagu姐的好手藝,不僅初次嘗試了小米煙苦花,還有山羌肉煮的湯品等諸多美味料理,更在聊天過程中聽到諸多故事。

 

在東岳的日子,就這樣美好的開始,也在滿足的夜晚進入夢鄉。

 

 

時光飛逝的十五天_文化健康站

熟練剝飛魚的阿嬤們.JPG  在東岳的日子,我們有好長的一段時間是在文健站度過。文化健康站在上午是阿嬤們上課的場地,在下午便成為了孩子們的築夢基地,在這裡我們認識了諸多「大大小小」的東岳朋友。

 

  禮拜一,第一次我們來到即將上課的這裡,工讀生們與照服員忙進忙出,他們準備著待會兒要表演的阿嬤們的族服,有些人幫阿嬤量血壓、測體溫(這是每天文化健康站要做的工作之一),因為晚點有南港高工的學生們要來參訪東岳部落,而阿嬤們要唱族語歌、跳舞來迎賓。

 

  幸運的我們第一次來,同時也感覺被歡迎到了。

 

  文化健康站的課程多采多姿,像是有平衡動動班、蝶谷巴克、懷舊課程等,讓阿嬤們(在這裡鮮少阿公,東岳又稱「寡婦村」,因為諸多男性在老的時候因為痛風等疾病提早離去)可以藉由課程學習,同時也可以在這裡跟其他人聊天。有天我跟廚工阿姨聊天,他告訴我東岳的文化健康站五年前甚至更早就有了,一開始可能阿嬤們只是來這裡聊天,到了這一兩年開始規劃課程,讓阿嬤們白天在這裡上課,中午吃完飯後再回家。

 

  其實很多阿嬤早在四五點就會起來,先上山工作、到操場運動⋯⋯等,到了六七點左右跟左鄰右舍坐在門前聊天,回家休息一下,九點來到文化健康站,所以文健站的課程可能對其他人看起來像是阿嬤的第一件事,但其實阿嬤們早已開始多采多姿的早晨生活,這已經是他的第二、三堂課。為什麼要來上課?那時我也跟幾位阿嬤們聊過,他們說來到這裡比較有伴,還有很多有趣的課程,甚至我們習以為常的「畫圖」這件事,阿嬤們也告訴我以前他們根本沒有畫過,也是來到這裡才學的。如果沒有來這裡學習,可能就在家裡看電視,看久了也是很無聊。

 

  中午吃完飯後他們就會回到各自的家中休息,過往文健站的課程安排在下午,照服員姊姊發現出席率很低,後來改到早上人就變多了,因為上午上完課阿嬤在下午便可以回到家中休息,在炎炎赤日當照的下午,加上許多阿嬤走路不太方便,或許下午上課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折磨吧。

原來那麼靠近_成為朋友一起做事

創作者照片.JPG  還記得我們第一次來到這個地方,在街道上迷了路,儘管路旁有些人經過,卻沒有勇氣開口向陌生人詢問,寧可相信手機裡頭的google小姐,在那電腦製作的地圖中尋找一絲熟悉的方向。

 

  沒想到,很快的十五天過去了,在街道上我們不再迷路,然而同時在一旁經過的人不再陌生。阿姨騎著車載著菜,呼喊我幫忙提去某個地方;阿嬤冷氣不會關,一跛一跛的走向我尋求幫助;小朋友在路上騎著車,邀請我們跟他們一起出發探險⋯⋯在街道上,每個片刻都值得我們停留,有時甚至感覺不到孤寂,因為路上都是自己的好朋友,有時還會被邀請到家中一同歡樂。

 

  有時我總在苦惱服務到底該做些什麼,但或許當服務說出口時就存在著一種不對等的關係,沒有誰絕對的需要誰,則是當我們成為朋友過後,一次又一次的交換,在彼此需要幫助的時候牽起手來一同向前,哪怕是最單純的玩耍,也因為彼此的出現讓我們的生活可以變得更好、更不一樣。

 

  到了後來每日影片的主角不再是我們,而是每個當地人,甚至由小朋友進行拍攝、想問題⋯⋯這個過程讓我反思到自己的生活中,當誰絕對掌握著某項工具(例如:攝影機)時,或許能讓他擁有權力、專業去將自己發揮到更好。但換個角度思考,將這項工具分享給另一個人使用,或許可以激盪出不一樣的火花,變得更好都是彼此所追求的,那沒有必要將工具緊緊握在手中,或者利用工具去解釋他人,更重要的是怎麼讓我們的創意都得以成為力量豐富他人。

 

  看見文健站的阿嬤們、小朋友們目不轉睛地看著我們的影片,當下真的是無比的感動,我們記錄下的不再只是給予外人去認識與理解的,近一步地成為當地人能夠一同記憶的。

 

  過去我排斥著服務這件事,因為互相幫助在冠上「服務」這個詞彙就變得不平等。感謝來到這裡之後所接觸的人們,願意讓我們進入生活,一起去完成我們所期待的,甚至讓我們期待的成為他們的一部分。

太多的話_終究歸於一句感謝

  在東岳的十五天,有太多故事可以述說,然而這些記憶或許已經慢慢在腦海裡沈睡,等到哪天甦醒時,我想再慢慢書寫完那時的故事,以及與後來的自己的對話。

 

  在東岳的日子,對我而言讓人難忘的原因莫過於人。在這裡我們與好多人相遇,並且在這段時間裡闖入他們的生活,而他們也張開雙手擁抱我們,沒有什麼慷慨激昂的冒險情節,取而代之的則是再平凡不過的東岳日常,那些對他們來說的平凡,因為我們的加入變得有一點點不一樣,而我們也藉由沈浸在另一個社區的體驗,讓自己的這十五天大大的改變。

 

  什麼東西我們也無法帶走,唯有記憶陪伴著我們離開東岳,也連結著我們再次回來的思念。

 

  跟小朋友一起拍影片、跟阿嬤們一起做手工藝⋯⋯還有很多的一起,就像當初我們給自己的小期待,希望兩個人來到這裡不僅是幫自己紀錄,更是跟土地上的人們一起生活,我們每天跟不同的人拍攝影片,回頭看來,不僅感謝在東岳與我們開啟對話的人們,同時也感謝當初的自己設定的目標,讓回憶起來的這些畫面,更加獨一無二。

 

  或許我沒參加蹲點的話,從來不會踏上這塊土地;或許某天我踏上土地,享受著山海,卻無法認識在社區的人們,沒辦法一起聊天、在路上奔跑、拍影片等。感謝這次的機會,最感謝的莫過於東岳的人們。

 

 

未完待續_回憶與現在

 

  蹲點結束了,生活也又忙碌了起來,在忙碌的步調中,仍然剪輯著當初的紀錄片。

 

  有時工作苦惱了,東岳的妹妹便打了視訊電話過來,看著他充滿活力的跑跑跳跳,儘管整個過程沒有對話與問好,卻讓人充滿能量;有時剪輯影片到一個段落,給予東岳的大家觀看時得到的回饋,讓人感覺彷彿離東岳很近很近,儘管離開了,但那裡就像是家一樣,有很多我想念的人們。

 

  我們回到台南生活、台北讀書,離東岳有一段距離,心在每天的繁忙步道中奔跑,但從來沒有忘記過,東岳在某一天仍然會成為自己的現在。

 

作者小檔案

施芊卉
政治大學

我是施芊卉,來自台南,就讀於政治大學民族學系,雙主修廣電系,同時也在田徑隊堅持著目標。喜歡的東西很多,都想要做好便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但不變的是全力以赴、問心無愧,聆聽不同的聲音,進而看見自己與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