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心得 - 花蓮縣復興部落 - 王佩晴

「人生中的最後一個暑假,是不是該做些什麼特別的事?」

這是我在放暑假前反覆問自己的問題,本來想說找個實習,或是打工換宿之類的行程來度過,結果李盈就突然問我要不要跟她一起參加蹲點,那時候的我根本還搞不清楚蹲點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活動,後來查了一些資料、考慮個幾天後就答應了;於是乎,我們的蹲點之旅便拉開了序幕。

 

正式決定報名後,我們便如火如荼地準備相關履歷、資料甚至是作品集,一直到公布初審前我都一直很緊張,常常問李盈如果我們沒上怎麼辦,但她給我的回答永遠都是「哎呀,一定會上啦,不用擔心」。果真,初審結果我們上榜了!緊接著就是複審,在這個階段居然還要再刷掉一半的組別,我還是很驚恐,但也還好我的夥伴是李盈,她總是能給人很可靠的感覺,於是我們就一路過關斬將,錄取了。

 

兩次的行前訓練,除了上課學到很多實用的知識外,最大的收穫還是認識了其他的蹲點夥伴們,真的就像佳儀姊說的「身旁的夥伴們是蹲點期間最大的心靈支柱」,因為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了解我們的心情與辛苦,所以我認為行前訓練最棒的地方還是能夠認識其他的夥伴們。

 

經過漫長的前置期準備,架設部落格、創辦臉書粉絲專頁、建立Instagram帳號還有與部落聯絡人連繫… …等。終於來到出發去部落蹲點的日子,行前當然除了緊張焦慮外,期待的成分還是比較多,就這樣在花蓮的復興部落蹲點了兩週。

 

在部落蹲點的兩週裡,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我們才剛到部落,一把行李放下,連我們要睡哪都還不知道,就被慧芬姊帶去聚會所換雨鞋;再下一秒,我們就出現在水梯田裡,一同協助收割稻米了。由於種植的水梯田佔地不大,因此是採用傳統手工割稻的方式,但部落的人力有限,我們還是花了將近四天的時間才將所有的田收割完畢。然而,收割完的稻米還要經過打穀、曬穀、風穀後,留下來的才是真正能夠食用的米。

P0140014.JPG

當自己成為那個頂著豔陽、彎著腰在田裡繁忙的農夫,才真正能夠體會到《憫農詩》裡所謂「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有了這次的割稻經驗,我對於食物的珍惜是更上一層樓了,不只是稻米,所有的食物都該被好好珍惜,因為我們所得到的一切都是那麼地難能可貴。

 

再者,我對於在部落的生活印象很深的還有——沒有收訊。身為一個都市小孩,而我又是有點手機成癮的人,一開始發現我的手機在部落裡居然是「完全沒有收訊」時,其實內心真的很崩潰,因為連簡單的一句文字都無法傳。部落裡唯一設有無線網路可以連接的地方,就是我們所住的淑珍姊家,已經可以說是全部落收訊最好的地方,但我的訊號依舊是非常的薄弱,也因此我在第一天就體認了這兩週註定沒辦法滑手機了。

 

不過這也是意外的收穫,沒了手機,我才能夠認真地觀察我身邊的人事物,好好地體驗部落的生活。漸漸地我發現其實我不太需要手機,手機的功用本來就是為了與他人聯繫,但在部落裡,想找誰就直接去找他,也不需要特地先約好,找不到人的話,那就等等再來一趟就好了;也因為這樣的生活方式,我才終於瞭解到,原來這就是部落裡所謂恣意的生活!

 

最後,雖然我們的離別氣氛很愉快,因為我們彼此都知道「今天所說的再見,是一定會再次相見」,但在離開部落前,最讓我捨不得的,當然還是部落裡的阿公阿嬤們。有個阿嬤跟我們說「我的孩子都不回來看我,所以你們要常常回來喔」,聽到這句話內心超級難過的,雖然阿嬤是笑笑地說這句話,不過我相信他的內心也是很無奈的。部落的年輕人口外流問題真的很嚴重,但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個當下無法解決的問題,我能做到的,就是常常回去找他們玩、陪他們聊天而已。短短兩週的時間,每個阿公阿嬤都把我們當成自己的孫女一樣疼愛,這裡的人情味,是我從沒體驗過的,而我也真心的喜愛這個部落。

DSCF8229.JPG

透過這次的蹲點活動,我發現了原住民部落的美,體驗了部落農事的辛苦,認識了屬於部落的人情味,最重要的是——我第一次跨出舒適圈,深入到一個未知的地方,更發揮所長,將部落的美好帶出來給大家認識。這對我來說真的是個人生的新里程碑,也將會是個轉捩點,讓我開闊了自己的眼界,也對以後的人生有不同的想法。

 

以後如果有人問我「你沒去實習會不會後悔?」,我會很自信的跟他說「不會呀,因為我參加了蹲點」。

作者小檔案

王佩晴
輔仁大學

我叫王佩晴,21歲,是鬼靈精怪的雙子座,也是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的學生,個性活潑、樂觀、勇於冒險,即使在面對失敗與挫折,也會從中吸取教訓與經驗,是個不容易被打倒的人。